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译制片常用台词【为什么很网友都觉得是毁了好片?】

大陆的译制片国语配音都很不错,为什么很网友都觉得是毁了好片?

一些经典世界名著,配音还可以接受,毕竟看懂最重要,但是现在的进口影片,感觉更重要,老外普通话说的标准的,感觉就是在讲相声,尤其动作片,很多背景音或者情绪化的对话,配音的感觉总是差点。虽然英语没有好到能脱字幕看剧。

影视剧里的字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1.3 字幕的兴起

丹麦和法国在1929年开始发行配字幕的电影,成为了最早接受配字幕电影的国家。1929年1月26日,配有法语字幕的《爵士歌王》在巴黎上映。配音和字幕这两种译制方式很快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民族主义强势的国家,比如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更青睐配音译制片。随着法西斯主义兴起,配音译制甚至成了政治审查的手段。不过总的来说,越大的国家,配音译制片越流行,这其实是因为成本决定的——像荷兰、瑞典、挪威等电影市场不大的国家,配字幕的译制方式因为其廉价,通常会成为电影公司的首选(欧洲的相关研究表明,配音译制的成本大约为字幕译制的20至25倍)。

所以,各国对字幕与配音的偏好首先是出于经济原因,而非美学原因。而配音译制片更受青睐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不识字的文盲还是广泛存在的。

1.4 字幕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字幕也在无声电影发展的早期就出现了。在没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年代,上字幕也是一个技术难题。上字幕的技术在整个二十世纪经历了很多变化与发展。1909年,M. N. Topp注册了一种幻灯机的专利,可以把字幕投射到字幕卡的侧面或者下方。这是使用光学方法上字幕。到1930年代,挪威开发出了机械力学原理的上字幕方法,而匈牙利开发出了热力学原理的上字幕方法。同样是在1930年代,同样源自挪威和匈牙利的上字幕的改进版化学方法也问世了。如今广泛运用的激光蚀刻上字幕法则是1986年Denis Auboyer在巴黎发明的。1988年戛纳电影节上,电影《Bird》(即《爵士乐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作品)成了第一部运用该技术上字幕的影片。这种方法成本比化学方法低,需要的人手也少,很快成为了主流。

2.0 为了让观众欣赏其他语言的电影,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主流译制手段:

2.1 配音

将原片台词翻译后由配音演员模拟原片的情感与状态读出,用配音音轨代替原片的台词音轨,配音的声音尽量与画面中演员的嘴唇动态吻合(即「对口型」)。观众听不到画面中演员的声音,而是配音演员的声音。

2.2 字幕

将原片台词翻译后加到电影画面中。观众听到的所有声音是原片的声音,但需要阅读画面中的文字来理解台词和内容。

2.2.1 字幕依据使用语言的分类:

2.2.1.1 译文字幕

外来影视作品中显示本地语言译文。

2.2.1.2 双语字幕

主要是多语言通行地区,比如主流使用荷兰语和法语的比利时、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皆为官方用语的以色列;

另外还有中国网络字幕常见的、适合外语学习的、中文与外文对照的双语字幕。

2.2.1.3 语内字幕

字幕所使用语言即影视作品所使用的语言,这类字幕主要作用是辅助听障人士,还有考虑方言差异的因素。这个类别还包括卡拉OK或者音乐视频的歌词字幕。

2.2.2字幕依据显示可控性的分类:

2.2.2.1可隐藏字幕(closed subtitles/captions)

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者其他控制方式让字幕显示或不显示。

2.2.2.2强制显示字幕(open subtitles/captions)

始终在画面上显示、观众无法使之隐藏的字幕。

2.2.3 字幕依据媒体差异的分类:

2.2.3.1 电影字幕

2.2.3.2 电视字幕

2.2.3.3 卡啦OK、音乐视频字幕

2.2.3.4 歌剧、音乐剧字幕(surtitles,又称supertitles)

这类字幕是在戏院显示歌剧、音乐剧的歌词与对白,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译文。其显示方法有数种:有的是在舞台口的上方或两侧显示;有的在每个观众座位前方设置了小屏幕,用来显示字幕;有的字幕镜像翻转后显示在戏院的后墙上,而每个观众席上设置了可以收起的塑料镜面板,如果观众需要字幕,可以打开镜面板,通过镜中的倒影阅读字幕。

2.3 旁白

旁白是把原片台词讲解出来,进行诚实的翻译。旁白声音的时间控制并不与原片的声音完全同步,只是大致同步。这种手段像是配音与字幕的中和,虽然是用声音表现,但并不模拟原片台词的情感与状态,也完全不做「对口型」的努力。观众能听到原片的台词声音,但是旁白一开口,原片的音量就会调小,被旁白的声音盖过。

2.4 解说

解说是把影片的故事、台词用解说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不紧跟原片台词,对无台词场景、故事发展也会做一定解读,对台词的解释也不追求诚实翻译,更注重大意的解读。这种解说也不仅限于外语影片,在早期也有为无声电影做解说的服务,这样的从业人员叫辩士,词源是日语中的「弁士」,香港称为「解画」或「解话」。

3.0 中国的译制片主流

中国如今的主流译制模式是配音和字幕,后两种译制模式主要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以「译意风」的形式流行过。「译意风」是IBM公司发明的一种用于传译的设备,其实就是一个配备耳机的无线电收音机,让观众可以听到影院广播中心播出的翻译。当时从事好莱坞电影旁白、解说工作的姑娘被亲切地称呼为「译意风小姐」。

3.1 字幕与配音的拉锯

在欧洲,如果条件允许,更多观众会青睐配音译制,但在中国大陆,影视观众对字幕的偏好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3.1.1 配音译制片的审美疲劳。

配音译制片曾经是外国影片的绝对主流,国内的配音演员多为科班出身,进行过专业艺术训练。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配音演员给外国影片配音时调动情绪和控制声音时,使用的多为专业的播音腔、舞台腔,后来也被称为配音腔——他们即便是给通俗、市井的影片内容配音时,也会用上这种腔调。长期接受这种单一风格的配音译制片后,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和抗拒心理。现在「配音腔」几乎沦为贬义词。

3.1.2 群众文化程度的提升使观众对字幕的排斥心理减弱。

字幕译制的天生缺陷在于阅读字幕的时候可能错过画面内容,所以如果没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很容易因为错过画面内容而产生急躁心理,从而转化为对字幕译制模式的不满。如今观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人们有了更快的字幕阅读速度,减弱了字幕的这一缺陷。

3.1.3 网络视频的流行促进了字幕的推广。

如果观众的阅读速度依然经常跟不上字幕,网络视频的暂停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网络上流传的外国影视节目多为盗版,非营利的译制组织因为成本控制的原因,也不会选择配音译制。

3.1.4 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导致字幕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偶尔需要的辅助。

随着英语教育的成果渐渐显现,很多观众观看英语电影时能够听懂原片台词,能领会演员的语气语调,只在遇到难点时才需要字幕的辅助。这一类观众更希望听到原汁原味的电影原声。

3.1.5 很多观众希望外语电影成为外语学习的工具。

配音译制片不具备这个功能。

4.0 字幕的技术特点

与字幕译制的形式相比,配音的主要劣势在于丧失了原片的原汁原味,使观众无法欣赏到原片的声音艺术,无法领略原演员的台词艺术。对于一个电影迷来说,如果电影是字幕译制而非配音译制,至少,在于第二次、第三次重温影片的时候,因为已经熟悉了情节,不再需要时时留意字幕,便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艺术价值,这是配音译制片无法提供的。但字幕并非原片内容的完美转达,在字幕译制过程中,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了非母语观众对原片内容的了解,使翻译人员有很多力不能及的地方。

4.1 字幕显示的时长限制

字幕显示的一个重要技术要求就是显示时间的准确。字幕应该在声音响起时同时显示,而字幕消失的时间则要求没那么严格,但不宜停留太久——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字幕迟迟不消失,观众倾向于把字幕再读一遍,从而分心。通常认为声音结束后两秒内字幕应当消失。但是字幕消失时间也不宜过早,否则观众可能来不及读完。同时有研究者认为字幕不应当在声音响起时同时显示,而是稍微延迟,最迟可以延迟0.25秒,理由是声音与字幕同时出现会给观众带来视与听的双重冲击,导致部分观众感觉混乱,不知应当听声还是识字。欧洲的字幕工作者通行的规矩是,一条最长的两行字幕最多可以在画面中显示六秒,而一条字幕的显示时间不宜低于一秒,否则转瞬即逝,难以捉摸。翻译人员在翻译字幕时必须考虑字幕显示的时长,在必要的时候削减译文的长度,以免观众来不及读完。

4.2 字幕显示的空间限制

因为影视画面中的字幕字体不宜太小,所以字幕内容受到空间限制。字幕多为一至两行,偶尔有更多行数,但观众体验不佳。有时候译文过长,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显示,只能进行删改以适应长度限制。这个问题一般在中文译制片中比较少见,因为相对于其他语言,中文通常可以用较短的长度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4.3 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原文、译文不一致

当理解原文需要具备对于目标观众来说罕为人知的背景文化知识时,当原文含意对于目标观众来说过于前卫和开放时,当原文中的文字游戏无法直译时,当原文的含意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目标语言简洁翻译时……译文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或添或删或改。

4.4 网络视频字幕的特例

因为视频传播在中国的特殊情形,大量中国观众有通过在线或下载的方式观看正版或盗版外语电影、电视节目的习惯,网络字幕也因此兴起。网络字幕因为其播放媒介的特殊,经常会出现无视字幕显示的时空限制的情况,因为当画面中显示的字幕量过多,或者字幕显示时间不足时,观众可以在电脑或其他智能设备上暂停视频来仔细阅读。所以网络字幕中还有传统字幕不可能出现的「旁注」现象,即字幕出现时在画面另一位置显示一段注解文字,来表达字幕不足以表述完整的信息。

这种字幕的优点在于保全原片的信息完整程度,缺点在于促使观众暂停视频,影响影视欣赏的连贯体验,也肯定不符合影视创作者的初衷。在电影和电视节目的主流市场——电影院和电视台,字幕还是需要遵循上述的那些规范。本文下一章节中讨论的字幕翻译技巧主要是指传统的、影视产业的字幕翻译流程中的相关现象。

5.0 影视字幕的翻译技巧与常见问题

因为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影视字幕的内容通常与原文存在不小的偏差,故有学者认为影视翻译的本质不是翻译,而是改编。影视字幕的翻译中既有常规的翻译规范,也有很多现象和技巧是一般笔译工作中没有的。影视字幕对原文做的三种调整,是删、改、添。

为什么中英字幕的欧美大片有些人喜欢看中文版的?

关于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的,我认为这个跟中国的文化习惯和学历有关,部分人就是喜欢看中文版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已经在老一代的人们心里形成了习惯,听着英语还真不喜欢,不像国语那样,方言多,对话精彩,一听便懂,可以更进一层的理解电影的剧情和精华,因此,有一部分人特别喜欢中文版的欧美大片。

另外一方面,就是文化水平有限,看不懂英文,上一年代的,小学毕业的人大有人在,看不懂中文字幕的也有,因此,对于他们又想看欧美大片的人来说,中文版的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为国人,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是电影方式,更加完美的呈现给国人,把欧美大片,表现的淋漓大致。

像网上宣布《速度与激情9》以后,发视频证明自己刚刚结束了第一天的拍摄工作,一同出演的还有女主米歇尔·罗德里格兹,也算其正式确认回归续集,此前她曾表示过不满该系列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如果未来没有改变她表示自己不会回归,现在看来她跟片方是谈妥了!

影片目前确认回归的角色有饰演唐老大妹妹的乔丹娜·布鲁斯特,黑人影星泰瑞斯·吉布森,而系列第三部男主角卢卡斯·布莱克也早就确认加盟,新加入的演员则有动作影星约翰·塞纳。与范迪塞尔出现矛盾的巨石强森不再回归,他跟杰森斯坦森一块演了外传。有意思的一点是,据说范迪塞尔极力促成约翰塞纳出演就是因为他也是WWE出身,请其出演有向同样是WWE出身的巨石强森示威的可能。

后期也有工作人员,开始将其翻成国语版。

为什么现在经常被网友吐槽的“翻译腔”,在当时听来却并没有违和感?

问题中的“当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搞不清楚。如果是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倒是可以回答一下。

当时,一个是英语教育没有现在如此普及,大家学英语的方法也比较朴素,最初几个版本的英汉词典都是以汉字注音的。也就是把APPLE注音成艾坡之类的。大家也就没有现在这么敏感。

但不得不说,以前的翻译腔比现在的翻译腔要良心多了。就拿那个时期的译制片举例,虽然大家能经常在片子里面听到“噢!我的上帝啊!”“我发誓?..”等等奇奇怪怪不符合我国语境的口头禅。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这个问题,翻译者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不怎么影响整体观感。但是它们在翻译正经台词内容的时候是非常有水准的,比现在那些臭名昭著的翻译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就拿《声临其境》中赵立新配的那段《蓝桥遗梦》来说,那个片段中,罗伊一口气说了三句话,结构工整,只有最后的形容词不一样,而翻译版完美地把握住了这几个词之间微妙的区别。所以最后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反观现在的“翻译腔”,基本是翻译的人水平太差导致的。拿《第三度嫌疑人》来说,因为当时看的是国语版,所以翻译一尴尬就很容易出戏。结果全片充斥着语序奇奇怪怪的台词,比如“xxxx,我想”“xxxxx,我觉得”之流,偶尔一两句可以,但是从头到尾都这样就让人接受不了了。传神语联的人就不能调个语序吗?没把“的说”翻出来我都已经谢天谢地了。

相关文章:

  • 孙涛小品《冻龄秘籍》剧本台词/欢乐饭米粒儿
  • 邱磊岗华小品《理发风波》台词完整版
  • 金霏陈曦《团圆》剧本台词/2018北京卫视元宵晚会
  • 刘宇钊孙超相声《租房租房》台词剧本/2018北京卫视元宵晚会
  • 逗伴酱《租房一定过不好吗》台词剧本/笑星闯地球161126
  • 程野宋晓峰丫蛋《顺水推舟》台词剧本/欢乐喜剧人20180311
  • 舒畅凌潇肃《外来妹》台词剧本/王牌对王牌第三季
  • 邵峰小品《买彩票》台词剧本——欢乐饭米粒儿
  • 于洋小品《生日礼物》台词剧本
  • 邵峰小品《谁是骗子》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