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玲珑塔绕口令高晓攀台词【《红楼梦》中谁最具有表演欲?】

《红楼梦》中谁最具有表演欲?

《红楼梦》里表演欲最强的非贾母莫属。

话不多说,直接上料。

实例1: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的表现欲发挥到极致

据书妆研究,贾母是个没文化的人,大字不识一个,连文房四宝也认不全。

但是当贾母见到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太太,一个比她更没文化、也没见过世面的人,贾母的表现欲就来了。

在潇湘馆里,贾母把她的快要霉烂了的青纱吹乎的神乎其神文化范儿十足,根本不管刘姥姥是否听得懂。什么秋香色,什么雨过天晴,这都是些什么鬼呀!

在大观园里吃饭,贾母要行酒令,她得在刘姥姥跟前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学。尽管贾母的酒令得让鸳鸯提着,几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酒令也让她尽兴,让她的每一个毛孔都得到了满足。

实例2: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让贾母表现了个痛快

贾府过元宵节,去了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要说《凤求鸾》。

贾母让女先儿先“大概说说原故”,然,还没说几句就被她接了过去,巴拉巴拉一通合乎情理的演讲,让众人听得心服口服: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

接下来王熙凤把贾母又恭维一通,贾母哈哈大笑:

“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笑得我心里痛快了些,我再吃盅酒。”

其实这都是王熙凤与鸳鸯提前安排好的。贾母从小听着戏长大,像《凤求鸾》这种名字,她一听就知道内容。王熙凤和鸳鸯知道贾母爱表现自已;为了讨好贾母,她们两个常常提前布置场景以便让贾母表演。

实例3: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鸳鸯一不小心让戏演砸了

鸳鸯不想给贾赦做姨娘,正常情况,在邢夫人第一次告诉她时她直接拒绝邢夫人就完了;或者当邢夫人要拉着她去见贾母时,她趁机向贾母说不愿意也没事了。

但是鸳鸯为了讨贾母欢心,她暗地里给贾母设计出一场戏,她要找个人多的热闹场合,让贾母把她熟稔的一段台词念出来:

……如今上了年纪,做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得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因为如果贾母能够当众念出这段台词,能够表现她对贾赦的厌恶,能够表现她明理,能够表现她的善良。

但是因为缺少了王熙凤的配合,鸳鸯在某个环节没考虑周全;而且她低估了她在贾母心里的分量,致使剧情没有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致使贾母上演了暴怒、对王夫人破口大骂、给王夫人赔礼道歉的戏码。

实例4、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母为她的女儿贾敏一滴多余的眼泪都没有

贾母初见林黛玉,一边把黛玉搂在怀里一边心肝肉儿的大哭大叫。因为只有把黛玉搂在怀里,黛玉才看不见她的脸,贾母有泪没泪黛玉完全看不见。

王熙凤上场晚,她完全不知道贾母已经表演完了。依着她对贾母的了解,一上场就说“我这姑妈偏就去世了”,配合着贾母演哭戏。

然而: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正常的母亲听见王熙凤那句话,第一反应该是落泪,然后旁边的人会说,“她才好了,你倒来招她!”之类的话,才是正常的人情。

这个内容的话由贾母嘴里说出来,意思是,她为她的亲女儿贾敏一滴多余的眼泪也不愿意流。

王熙凤这才知道贾母自己已经表演完了,一边说着“该打,该打!”,一边用自己的小手象征性的扇着自己的小嘴巴。

所以《红楼梦》里贾母是一个表演欲望最强的人,而且他所有的表演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表现她的善良、表现她的学识,因为这些是他完全不具备的素质。

艺术问题: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和不同的老师学习,效果不一样,甚至会有天壤之别。

要想学好,除了自己要喜欢、用心坚持之外,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要找到真正合适的导师。

目前,常见的教朗诵的“老师”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老师”教不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不同的艺术也有不一样的方法,甚至同一类艺术中不同的子类也会有特有的技巧。俗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经验,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擅长了;就像有的人唱京剧唱得非常好,如果唱黄梅戏不见得就一定也很受欢迎;有的人唱秦腔很多人喜欢听,若是唱花鼓戏不一定也很棒……同属于戏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播音、主持、评书、朗诵、讲故事、播小说、有声读物播讲……这是不同的语言艺术类型。并不是说学过播音主持、普通话标准,就一定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作品,更不一定能在朗诵艺术方面教好学生。

朗诵并不是仅靠标准的普通话、好听的嗓音就可以的,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能真正“分析清楚、改编好、设计到位、揣摩透”作品、可以合适地运用朗诵方法、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才可能朗诵出好听的作品。

表演相关的专业(话剧表演、影视表演、影视配音、动漫配音……)学的更多的是表演艺术方面的知识,而朗诵属于语言艺术,表演和朗诵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虽然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但还是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

目前,所谓的“教朗诵的老师”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或是学过表演的、或是自己“玩”了多年朗诵自以为水平很高的人(之所以此处用“玩”并不是我造出来的,而是经常听到所谓的“朗诵圈”人士说:自己“玩”了10多年朗诵、“玩”朗诵“玩”了很久……在此我借用一下,顺便也提醒一下这些“玩”朗诵的人:朗诵属于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我们就应该尊重艺术、学习艺术、研究艺术、共同努力推进艺术的发展,而不能以“玩”的心态来对待朗诵艺术。)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的所谓的“教朗诵的老师”(不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并没有多少真正懂朗诵的,更多的“老师”教的是播音主持、普通话、表演……方面的东西。

大家仔细想一下这些“老师”教的内容就清楚了:教的是声母、韵母、调值、前鼻音、后鼻音、平翘舌、提打挺松、五腔共鸣、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打开口腔、咬字、发音器官、绕口令、口部操……这些普通话方面的东西,还是发声、台词、形体、即兴表演、自我介绍、控制情感、塑造人物角色、步态、舞台语言技巧……这些表演方面的内容。

“玩”朗诵很多年的“老师”教的所谓的感性的“经验”、凭感觉的东西,我就不便评价了。

可以想一下:这些教朗诵的“老师”到底能不能教会学生真正的朗诵艺术实用方法?

2、“老师”不会教

我先说三个例子:

2015年12月12日,我接受一个电视台之邀去讲座,当时有一个女学生和别的老师学了4年多的朗诵,我问她:“4年多的时间里,老师教给你哪些朗诵方法?”这位学生说:“老师让我要自然”。大家是不是觉得“表达要自然”、“要有感染力”、“要富有表现力”、“要抑扬顿挫”、“要有起伏”……这样的话太空了?怎么做到呢?

2016年3月份,我到一个电视台去讲座的时候,问一位和当地很有名的导演学了2年多的郑**同学:“*导这2年多是怎么教你的?有没有教给你一些实用的方法?”她回答说:“老师让我脸皮要厚,要敢说。”

2017年11月3日,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的时候,有两位参加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的选手家长看到我、想请我给他们的孩子辅导,我说:“您两位家长先别着急,我问两个孩子三个问题再说,好吗?”我了解到陈**和柳**两位同学和当地的老师学习了2年多。我就问两位选手:“这两年多,老师教给你们哪些方法?请你俩说出10种!”结果两个孩子只说了2种算是最基本的方法。我接着问:“就这2种方法而言,换了不是你们老师教的作品知道该怎么用吗?”两个孩子摇头。我又问:“你们参赛的作品,知道这两种方法如何用更好吗?”两个孩子又摇头。

从这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学生和教他们朗诵的“老师”学了2、3年或者4、5年,连“老师教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换了别的作品都会用?是否明白这些方法怎么用更好?”这三个“老师最应该使学生明白的点”都说不出来,何谈朗诵方法的合适运用?

经常听学朗诵的人说,他们“教朗诵的老师”都是拿一些所谓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话60篇让学生读,然后说:你的发音不准、你的重音不对、你的归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样读、你的毛病又犯了、你应该像我这样、你要一遍一遍地听……更多的是说学生普通话方面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模仿他(她)读,但并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学生也只能是模仿着读,并不清楚“该用哪些朗诵方法?这些朗诵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做到?如何做更好?运用这些朗诵方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我曾经听过一位有20多年教朗诵的经验的“专家”给学生上课,讲的是一首古诗,可是讲了几个小时,学生还是不会朗诵,就连用了哪种朗诵方法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换了别的作品明白该怎么朗诵了,只是按照这位“专家”的模式在读而已。因为这位“专家”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教学生。

先不说这些“老师”是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教学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谁都可以教好学生的。

我把老师分为三类:

(1)98%左右的“老师”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快速打好基础,也没有独创的实用方法,连“根据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做不到,更不用说给予学生合适的启发和引导了。这些“老师”只是拿着所谓的课件、教案读或者背,只能称之为教师(以教书为谋生方式的人,类似于画匠<以画画为生>)。

(2)1.99%左右的“老师”可能在一个方面给学生指导、在几个点上给学生建议,不过也不能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也不能告诉学生独创的方法,使学生一听就明白、一用就会;还不能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将老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这些“老师”可以称之为老师。

(3)不到0.01%的“老师”不仅自己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独创的实用方法、讲得通俗易懂,并且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针对性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告诉有差别的建议而且行之有效、学生可以快速改善,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做得更好、发现更多的规律、总结出更好的经验;这样的老师才可以称为导师(真正的导师万里挑一都挑不出来。这里的导师并不是指大学里的“导师”,也不是现在那些所谓的“人生导师”、“职业导师”……)。

正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老师”在误导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知识。因为这些“老师”在那个位置上,虽然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但是也得教给学生点儿东西,怎么办呢?只好用自己会的一些东西当“朗诵艺术知识”了。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话方面的知识(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播音式”的朗诵、“成人范儿”的朗诵误区),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表演式”的朗诵、“动作夸张式”的朗诵、“随意加东西式”的朗诵误区),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诵的过程中想到的一点儿感性的东西(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拉调调式”的朗诵、“吼喊式”的朗诵误区)。

????

(2)把不同声音特点的、风格有别的、对作品有不一样理解的学生教成了一个模式。

2013年,在一次全国朗诵大赛当评委时,听到其中有几十个选手一张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听了一句话就感觉像是同一位“老师”的学生。评选完之后,工作人员调出这些选手的报名资料一看,还真都是五**老师教的。

2016年,应某电视台之邀去讲座时,有翁**和卢**两位学生的家长想请我给她们的孩子进行指导。我先请这两位学生朗诵一下。他俩一张口就感觉到有非常重的模式,而且两个人的模式差不多。我就问他们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师学的“朗诵”,他们说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我告诉他们的家长:“他俩换别的作品进行朗诵,还会有差不多的模式”。请两位学生换了作品再朗诵,他俩还是有同样的模式。

每个人有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每个人有自己的声音特点,每个人有自己对朗诵方法运用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朗诵同一篇作品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不应该“模式化”。

(3)把学生的“朗诵”变成了一场“秀”

因为“老师”不是真正懂朗诵,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诵”时,不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如何“分析、改编、设计、揣摩”作品、怎样合适地运用朗诵方法、如何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而是放在了一些形式的东西(服装、化妆、动作、配乐……)上,以致于把学生的“朗诵”变成了表演秀、服装秀、动作秀、配乐秀、嗓门秀……

学生做的动作很多并不符合作品,也不符合生活;至于为什么做这些动作,学生也不明白,只是机械地做着“老师”让做的动作而已,怎么可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好作品?

至于为什么用这个配乐?怎样把握好与配乐的配合节奏?学生也不清楚,只是说“老师让用的、老师说这样做”。其实,“老师”也没有想清楚:朗诵一定要用配乐吗?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是对作品的用心揣摩和朗诵方法的合适运用重要、还是配乐重要?这个配乐适合这个作品吗?如何把握朗诵时人声和配乐的配合节奏(细到秒级以下)……“老师”只是看很多朗诵大赛中选手都用配乐、他(她)自己觉得加上配乐好听、听很多人朗诵这个作品都用这个配乐、看到别人朗诵这个作品时用这个配乐还获奖了……这些“老师”容易使学生进入“过于追求配乐式”的朗诵的误区。

以致于我们听到很多人都用同一个配乐、甚至很多作品都用同一个配乐的“为加配乐而加配乐”的情况。

(4)“老师”希望学生不断地交学费

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目标,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

可是现在很多“老师”成了逐利的商人,他(她)们希望学生今年在这儿学、明年还报名、后年还交费……学生一直交学费,这些“老师”才高兴呢。

我考察过上千家培训机构,有一次,一位教朗诵10多年的“老师”非常自豪地说:“老师:这个学生跟我学了6、7年了,赶都赶不走!”。

其实,这位“老师”并不是帮学生,而是在害学生;学生损失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多年学费,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这是无价的)。

真正好的导师是可以1次课就能使学生有很大改变、1节课就能让学生至少学会1种方法的,完全可以在1、2个月内教会学生系统的朗诵知识,根本就不用学习几个月、几年……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朗诵是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提高的。”这话只能说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全对。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我们学数学,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在几分钟内教会学生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实用的方法,甚至可以告诉学生其中的规律是什么,还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即使有的学生再做同类的其他题时可能还不熟练,但是至少会做、也能做对,只是时间有点儿长而已。学生在课下自己“用心思、用心练、用心悟”就好了,并不用再和老师学习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了。

再比如学武术,如果能遇到真正的武术大师、一代宗师,可能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武术大师传授给弟子练功心法、武功秘笈,弟子很快就可以学会了,只要自己用心坚持练习就可以了。即使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给他秘笈的武术大师,他的武功也会进步非常快。

朗诵艺术的学习也是如此,好的朗诵导师完全可以在几分钟内教会学生一种朗诵方法,学生只要“用心思、用心练、用心悟”很快就可以提高朗诵水平,拿到任何作品都知道该怎么用这种朗诵方法、为什么这么用、如何用更好……尽管可能用的时候不太熟练,但也知道该怎么做。之后,多练习就好了,并不用再和老师学习这种方法。

系统的朗诵方法有1、2个月就可以学会了,并不需要长时间学习,更不用不断地给“老师”交学费。

培训是功利趋向的,做培训的“老师”想长期赚钱,这种想法能理解但不是好方法。

庸师比庸医更可怕,不仅会耽误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用金钱来衡量),而且一旦学生“被误导、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不好的模式”想改很难。特别是在艺术学习方面,庸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某些“老师”对待朗诵艺术的态度不端正,动机不纯。

说到要交学费,可能很多人会跳出来说:“不会啊!我和**老师学了很久了,一分学费也没有让我交啊!”。

的确,现在有很多“老师”在网上教“朗诵”并不收费。先不说这些“老师”是否真正懂朗诵、是不是在浪费学生们的宝贵时间。

请问参加这些“老师”免费课的学生:你是否想过这些“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在做公益吗?是为了通过免费课吸引粉丝、增加人气?还是为了通过免费课程达到一定的知名度而让更多的机构请他做培训、参加演出?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多年来,经常听网络“朗诵圈”里的“大咖”、“大牛”、“朗诵艺术家”说起圈内的乱象,一开始还真不敢相信。几年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不想再说什么。

如何评价相声演员于谦的基本功?

恕我直言,于谦基本功一般,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第一项“说”及格,其余三门不及格。

捧哏的演员,有时真的是这样:站在台上听相声的人,还拿工资。虽然是他们行内的戏谑之词,但也透露了真相。

于谦的作用,有点像凤凰传奇里的曾毅,没有他,玲花的歌声更完美;如今,郭德纲也正慢慢甩开于谦,开始在单口相声、评书上发力,效果非常好。凭郭德纲的实力,单口相声再练练,应该可以超越马三立。

说起马三立,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反衬捧哏的可有可无。谁能说出马三立的搭档是谁?马三立太厉害了,最好就走向单口,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我甚至觉得,郭德纲甩开于谦,也将进入他相声艺术的巅峰状态。正应了他曾经的一个段子:没有你(于谦),我早红了。

于谦为什么几年前就开始进军电影界了,其实他俩应该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声舞台上也没有不散的搭档。

你瞧瞧这几年的于谦,越来越脱离逗哏本行,演电影、搞直播、养马斗蛐蛐,总结出一个规律,也在甩开郭德纲的节奏。俩人都在越走越远。

现在讨论于谦的相声基本功,就像大家质疑张雨绮的台词基本功,没有任何意义,也丝毫不会影响俩人的事业。是不是这个理儿。

相关文章:

  • 郑爽任嘉伦《我的父亲母亲》台词剧本——演员的诞生
  • 于月仙翟天临《团圆》台词剧本完整版——演员的诞生
  • 艾伦马丽魏翔小品《嘿!留下来》台词剧本/欢乐喜剧人
  • 宋小宝杨树林小品《我们的二人转》台词剧本
  • 潘斌龙崔志佳小品《小城大爱》台词剧本
  • 关思慧李静小品《神奇四美》台词剧本/笑声传奇
  • 翟天临贾冰杨颖小品《求求你相信我》台词剧本
  • 郭阳郭亮小品《背靠背拥抱》台词剧本
  • 大锁郭阳郭亮小品《买一赠一》台词剧本/我为喜剧狂
  • 欢乐饭米粒儿孙涛小品《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