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蝙蝠侠黑暗骑士经典台词【如何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

如何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

蝙蝠侠算是DC旗下非常受欢迎的英雄人物,蒂姆伯顿的蝙蝠侠系列有着独特的哥特式阴暗色调,不过在故事的设计和人物的刻画上,还是非常单纯的正与邪的对抗,这自然会让整部影片的叙事和思考少了一些深度。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蝙蝠侠系列之后,将该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更有深度的蝙蝠侠人物,对于剧中反派的刻画更是让人过目不忘。总的来说,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同时兼顾了哲学思考和商业大片的元素。

相信大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黑暗骑士》剧情向的分析,让我们换个角度,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重新看看这部电影。

一、关于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塑造

在《黑暗骑士》这部电影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大反派小丑、蝙蝠侠、哈维丹特,在电影中蝙蝠侠和哈维丹特有两个特殊的标签,即黑暗骑士和光明骑士。

●反派小丑

反派小丑的出场是人物出场的经典案例。

第一个镜头是全景,展现空间环境,一般这样的城市大航拍镜头观众的视线是在全屏幕找线索的,直到屏幕中窗户被打破,我们的视线才有了聚焦的地方。

随后两个中景镜头,强调的是他们动作和目的。紧接着5个带着面具的劫匪在车内不停的交谈,观众的注意力此时在人物谈话的内容中。通过5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可以了解到这次抢劫的幕后老大是小丑,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小丑是谁?

到目前为止,冲突在劫匪、银行和小丑之间,不过主要冲突还是劫匪和银行。

接着3个面具劫匪进入银行,诺兰采用运动跟随镜头,增加画面内的混乱感。直到切回天台上的这两个人,镜头静止下来集中在双人镜头,虽然焦点在前景的这个人身上,但我们的注意力却在身后的这个人,因为他在画面中的运动幅度更大。

当前面这个人被干掉后,整个段落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也就是段落的冲突变了。原来整场的冲突并不是劫匪和银行之间,而是劫匪与劫匪之间,他们谁会留到最后?

为了让冲突加剧,导演加入了银行经理的角色,他的出现让事情发展的就没那么顺利,同时也为最后小丑的出现做了铺垫。镜头处理上也十分巧妙,在这一小段中镜头都是以后退跟随为主,只有当整个劫匪干掉银行经理之后是前推,暗示着这个人的重要性。

通过长时间的情绪积攒,观众对小丑这个身份更加好奇了,到底谁是小丑?这个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一个劫匪准备要走的时候,当银行经理说了一句找死的话,小丑揭开面具,导演直接给到大特写,大反派出场完成。

通过这一些列的塑造,诺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头脑,计划周密,但又不按套路出牌的小丑角色。

同时,也多次迷惑观众,首先是冲突之间的转换,其次是当观众以为小丑另有其人时,导演又告诉我们小丑就在这些劫匪中间。

●蝙蝠侠

在《黑暗骑士》里面蝙蝠侠的形象其实不用重新刻画,前一部《侠影之谜》中就已经交代完成,在这部电影中主要集中体现他目前的困境。

外在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蝙蝠侠,想要做英雄,维护正义,诺兰在展现真假蝙蝠侠的时候也做了不一样的镜头设置。

拍摄假蝙蝠侠时镜头以手持为主,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画面的不稳定,而且假蝙蝠侠出场时也没有主题音乐。只有当真的蝙蝠侠出来的那一瞬间才出现了主题音乐,画面也稳定下来,以固定和滑轨移动为主。

稳定和混乱感的对比,能让观众明显感觉到真蝙蝠侠的强大。

内在困境:

其次,通过了3个特写镜头看到了他内在的困境,也就是蝙蝠侠情感的压抑。

不过,对于蝙蝠侠的这两个困境,在此刻都是可以小到忽略的问题,为什么诺兰还要再电影的开头交代出来呢?

因为导演要为之后反派小丑的行动做铺垫,蝙蝠侠的困境就是他最大的弱点。

●哈维丹特

哈维丹特的人物设置在电影中算是“工具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反映小丑和蝙蝠侠最大冲突的工具。

小丑和蝙蝠侠之间的冲突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正与邪的对抗吗?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话,我想这部电影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他们之间最大的冲突其实是关于哥谭的灵魂,也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之战,而这个灵魂和信仰就在哈维丹特身上。

哈维第一次的出场是在法庭上,所有人都在等一个人的出现,镜头显示给到了几个中近景,随后哈维丹特的声音出现,镜头没有给到主角,而是其他人的反应镜头,目的是为了延长观众期待。

哈维坐下后,镜头集中在男女双方的特写镜头,表示其重要性。在如此严肃紧张的氛围下,哈维却充满自信,同时出现了象征他人物的道具——硬币。

电影后面我们知道,这个硬币不是普通的硬币,它两面都是人头,象征着正义。对于哈维来说,他靠的是自信和勇气为自己创造运气。

诺兰对哈维的镜头几乎都是用的固定的低机位仰拍,强调他在场景中的地位,直到证人做假证后,镜头突然出现了大幅度的横移为接下来正要做的动作做铺垫,而反切到哈维正面镜头时,镜头极其稳定,表现他内心毫无畏惧。

之后镜头又是一个大幅度运动,由人物侧面运动到正面,还是为了提升他的人物形象。最后的这个转身,非常明显的一个英雄镜头,广角低机位正面仰拍,镜头缓缓的向前推进,高大威猛的形象,瞬间就出来了。

三个主要人物出场完成之后,接下来当然是处理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蝙蝠侠vs哈维

奠定二人关系的戏是在高级餐厅,这里的处理也是非常细致。这场戏最主要的作用是布鲁斯对哈维的试探。

同时4个人在这个场景中的认知也是完全不同,布鲁斯是蝙蝠侠,而瑞秋已经知道布鲁斯的身份,娜塔莎和哈维是不知道他身份的,所以在场景中4个人的对话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潜台词的。

哈维是这场戏的目标,布鲁斯是猎人,娜塔莎武器,瑞秋则是布鲁斯下定决心的催化剂。

哈维之所以能打动布鲁斯,是因为哈维击中了他目前所困扰的两种困境,即谁能帮助蝙蝠侠维护正义,谁能帮助蝙蝠侠照顾瑞秋。

而通过这场戏,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哈维是唯一的人选 ,成为哥谭市的光明骑士。

●蝙蝠侠vs小丑

小丑和蝙蝠侠,他们分别代表了混乱和秩序。

为了保护哈维,在宴会上布鲁斯强行将哈维弄晕,随后小丑进入宴会厅,一声巨响之后背景音乐消失。

镜头处理上一直保持手持摄影,画面有着强烈的不稳定感,画面的不稳定也象征着混乱的到来。

希斯莱杰的表演自然不用说,这里多处都是他个人的发挥,镜头也会出现虚焦或者构图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反倒让角色显得更加可信。

在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交叉剪辑布鲁斯去换蝙蝠衣的过程中,镜头都是非常平稳的跟拍,平稳也象征着秩序。

紧接着是蝙蝠侠与小丑的一段动作戏,在这段打戏中小丑完全占有了主动地位,让小丑这个可怕的种子在观众心里埋下,如果连蝙蝠侠都拿他没办法的话,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小丑vs哈维

小丑和哈维两人第一次真正的见面是在哈维脸被烧伤后,小丑假扮护士主动和哈维交谈,与此同时,这场戏是与其余两场戏平行剪辑在一起的,平行剪辑的作用有二:

第一: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节奏。因为此时已经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冲突几乎到达了最高值,如果只是单单的对话戏,节奏会显得有些慢。

第二:是为了隐藏信息。因为导演最后没有交代小丑引爆之后的结果。

此时电影中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就已经处理完成,这时影片就进入到了最精彩的高潮段落。

二、关于影片中主题的展现方式

《黑暗骑士》成为经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导演对于这个高潮戏的处理,诺兰运用了类型电影中的一个杀手锏:选择。

以戏剧性而论,善恶是非的选择是显而易见且微不足道的,在电影中真正的选择其实是“两难选择”,一般在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定是电影中的“高光时刻”,如果导演处理得当的话,这部电影基本上会成为经典。

诺兰《黑暗骑士》中有两处这样的“高光时刻”,并且导演都完成得很精彩。

第一处是蝙蝠侠选择救瑞秋还是哈维,第二处是结尾两艘船的人如何选择。

●蝙蝠侠的选择:救瑞秋or救哈维

在《黑暗骑士》这部电影中的小丑,其实不算是有什么特殊技能的反派,但是对于蝙蝠侠来说,小丑的强大在于能非常精准的攻击蝙蝠侠的致命弱点。在这部电影中蝙蝠侠的弱点就是小丑的强项。

蝙蝠侠的理念是“恐吓只应该用在对抗犯罪分子身上,但是只能作为一种预防犯罪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蝙蝠侠从来不杀人,甚至这个人是一个罪犯”。

但小丑正好相反,小丑是一个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所以蝙蝠侠拿小丑没有办法,他所有对待罪犯的方式在小丑身上完全没有效果。

“人物的真实一面只能通过两难选择来体现,压力越大,其选择救更能深刻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罗伯特麦基《故事》

导演在这一段中两难选择设置的更加严峻,布鲁斯要在瑞秋和哈维中做出选择,就像是情感和事业中做出选择。

最终蝙蝠侠选择瑞秋,也显露出他的性格真相,蝙蝠侠不愿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也是他作为人的最本质的一面,此刻的他是布鲁斯而不是蝙蝠侠。

但诺兰绝不会让事情发生的如此简单,小丑被抓之后做到了警局的审讯室,整个环境被黑暗包围,此处小丑处于黑暗之中有两个作用:

其一象征小丑内心,他不按套路出牌,内心如深渊一般,深不见底;其二是隐藏蝙蝠侠的人物。

随后这个段落变成了三个场景的交叉叙事,瑞秋和哈维二人被炸弹分别包围,小丑在警局逃脱。

场景一:在蝙蝠侠营救的场景中,观众的想法是蝙蝠侠营救瑞秋,另外的人营救哈维,这个场景中的镜头以快速移动的运动跟随镜头为主,目的是为了增加段落节奏。

场景二:在瑞秋和哈维的场景中,镜头集中在特写画面,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一直保持紧张感。

场景三:警局中小丑这边,当他逃脱审讯室后,画面变成了手持拍摄,混乱感持续升级。

警局爆炸之后,三个场景就开始连续达到高潮。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蝙蝠侠原本要救瑞秋却来到了哈维这边。

整体来看蝙蝠侠选择的结果,即便他最后就出了哈维,但他依然是失败的。蝙蝠侠不得不面对他自己真实的一面,通过这件事,布鲁斯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狭隘。

此时人物弧线来到了最低谷,那么接下来就是上升的时刻。

●哥谭市民的选择:罪犯船引爆炸弹or拼命船引爆炸弹

做个小互动:

如果在你面前有两个令你恨之入骨的人a和b,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人用枪顶着你的脑门命令你只能打其中的一个,你会选a还是b?

可能很多人会选择要么a要么b,但是电影中的选择并不是数学题,非此即彼,而是一道哲学题,往往隐藏着第三个选项c。编剧如果能找到这个隐藏选项c的话,那么它十之八九就和电影主题有关。

电影中两艘船上的人也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一艘船里是普通民众,一艘船里是犯罪分子。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生存,他们的选择就代表了哥谭市灵魂的选择;对于犯罪分子来说,社会已经剥夺了他们生活的权利,生存是他们最后的底线。

这两类人他们都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来干掉对方,而小丑选择这两类人也极大的提高了冲突,让这个两难选择变得更加可信。

同时,两艘船的选择也是和小丑与蝙蝠侠的对抗穿插在一起的。

诺兰通过混乱的打斗画面展现出了蝙蝠侠暂时性的失败,同时穿插两艘船上人们做选择的最高时刻,镜头对准了一个相貌凶狠的罪犯,他站起来之后,镜头出现中景仰拍,突出他的气势。随后来到引爆器旁边,镜头缓缓前推,给到观众的暗示就是他将引爆对方那艘船。

接着场景切到另外一艘船,同样的景别,同样的运动,同样的手法,平民拿起了引爆器,镜头再次切换到小丑和蝙蝠侠的打斗场面。

交叉剪辑能一直保持着观众的新鲜感,悬念一点点的增加,直到最后时刻同时爆发。

镜头再次回到船上,罪犯这边镜头一直处于特写状态,保持观众的紧张感,直到罪犯将引爆器扔出窗外,镜头给到其他人的反应镜头,眼中充满了绝望。

现在的悬念就只剩一个,平民船上的人会不会引爆?

为了延长期待,诺兰又暂时性的切回到了蝙蝠侠这边,当再次切回到平民船这边的时候,镜头直接给到了手握引爆器的画面,而在做决定的瞬间,镜头停留在平民脸上和手上,一直持续了约20秒,最后平民放下了引爆器。

对于电影场景中的人物来说,他们并没有得到释放,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对方船上的选择,而观众处于全知视角,暂时性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对于这场戏还有一个主题性的作用,这一段的两难选择是对整部影片的升华,他们之间的对方就是哥谭市灵魂的对抗。到底一个城市灵魂是善良还是邪恶?是秩序还是混乱?很显然,诺兰通过罪犯和平民的选择给到了观众答案。

小陈说:

这部电影其实能分析的地方非常多,不管从视听语言、表演还是幕后花絮等,都能聊上一整天,就单在头条上就有不少优秀的解读,而我主要是希望通过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等技术层面上来给大家分享,好的电影究竟好在哪儿。

最后,大家看完分析如果有什么想要探讨或者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蝙蝠侠2黑暗骑士好看吗,都讲个些什么?

关于这部电影的优秀已经被说的太多,这里只写一些关于它结局台词的感想,我在看整部电影时累积的情绪恰好在结局处韦恩和警长戈登对话时达到最终的释放,真是一部布局极为精巧的作品。

在《蝙蝠侠》、《超人归来》等超级英雄电影题材相继遭遇到失败的时候,一个主打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的非传统漫改电影系列,为DC乃至整个漫改电影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它就是“黑暗骑士”三部曲。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像超级英雄这样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奖,而系列第二部中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让一切从此成为了可能。

这是黑暗骑士的崛起,同时也永远成为了银幕上的一段传奇岁月……

一个属于世界的小丑

“人们的漠不关心,唯有戏剧性的逆转才能唤醒。身为布鲁斯·韦恩做不了什么,我只是个血肉之躯,很容易被忽视、摧毁。但是成为正义的符号,我就永远不会被打败的,永远正气长存。”

影片中的这段台词,无形之中成为了布鲁斯·韦恩的自我救赎与自我成长完成到一个程度的标志。

“我是混乱的代理人,你知道混乱的好处吗?它很公平。”

如果系列第一部中展现的是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与一介凡人之间的痛苦挣扎与英雄成长,反派忍者大师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作为蝙蝠侠劲敌的同时还是他的导师、挚友。

那么小丑所表现的则是蝙蝠侠在作为英雄与罪犯间的复杂定义中,来回激荡与碰撞的觉悟,如果作为英雄的代价,是作为对现实秩序的反抗,那么英雄与犯罪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极度癫狂、超越以往戏剧色彩,充满现实主义邋遢与风度的小丑形象作为蝙蝠侠现实对立面同时也是心理对立面的存在由此在银幕上诞生。

一个恐怖主义份子的形象,一个和蝙蝠侠同样对哥谭有着特殊情结的人物。他把人性中充满戏剧性恶意的那一面,迫切想要表现在观众眼前。

他不是为了夺取利益而进行犯罪,相反他犯罪的目的与意义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可以说他是真正把犯罪作为己任的反派漫画角色,而在乔纳森·诺兰的坚持下,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最朴素的形象和造型来重塑这个原本带着夸张、漫画色彩的角色。

他同时也希望小丑一定得穿上小丑的戏服,才能化身为小丑,对于蝙蝠侠来说,化身是一种仪式感,而对小丑而言,太多的繁杂,会让他失去本色,显得做作而不真实。

后来电影的幕后设计师为了小丑的日常装束打扮甚至专门设计很久,以至于连一个领带,一个小丑平常用手指化完妆后手上留下的印迹,幕后团队都带着逻辑性的思考完成了。

“这部充满迈克尔·曼风格的电影,就是一部犯罪电影,小丑不仅是个恐怖分子,也是混乱的代言人,他的确是最佳反派选择。”克里斯托弗·诺兰后来如是回忆道。

无数的犯罪分子想要模仿他,你永远不知道他何时走高,何时走低,你永远无法预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是小丑最令人恐惧的地方。

诺兰最后在设计和制作这个角色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的时候,巧妙的借鉴了电影《发条橙》中对于艾力克斯这个人物的表现与塑造。融合了对哲学思想的不同思考,无秩序、混乱和他所代表的一切……

在希斯·莱杰去诠释小丑这个有着漫长历史和丰富故事的角色之前,诺兰几乎想到了电影所想要表现和达到的效果,以确定他的确做好了准备。

面对众多演员的试镜,诺兰千里挑一所挑中的却是在当时看来和怪诞、夸张、病态这些词语丝毫不沾边,演出也充满严肃和现实感的演员。

在华纳高层看来,这几乎是不可理喻和难以想象的,但既然已经把话筒递给了这个人,那么就要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

后来当电影片段中,小丑癫狂而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片段展现在决策层的眼前,被眼前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超演技所折服的众人,震惊而欣喜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表演,显然已经让观众混淆和模糊了现实与电影间的界限,绝对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漫画电影或者动作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是当代最具指标意义的电影演出创作。

黑暗骑士与现实社会

“要让电影里的世界与角色,尽量有重量,犹如其原始素材并不是和漫画一样,你得首次介绍让观众知道,让他们相信,我就是这样运用“真实”的字眼的。”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看来电影具有强烈立体感与真实感的丰富表达空间,而一部电影只有做到了真实性和戏剧性兼具,才能真正的走进观众的内心。

一部真正具有思想内核的电影,能够做到让观众享受到娱乐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有所思考,让他们感到激动。

在电影中,蝙蝠侠的幼年家庭悲剧、黑暗的政治社会让电影富有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张力,角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在现实困境下所做出的似乎完全合乎情理的决定与改变。

这些现实主义的想法深深渗透到电影系列的制作之中,使观众中看完后会产生沉浸其中,想要再看一遍的冲动,仿佛电影与你能形成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在以往的媒体评论人看来,超级英雄电影不应该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它们被成为“爆米花电影”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的,这些电影属于一种视觉上的一次性消费品。

然而,在观看“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过程中,观众们会发觉自己完全集中于故事之上。

在今天这样快节奏,追求享受体验的社会里,很少会有人能够做到目不转睛地看三个小时有关于恐怖主义和经济问题的纪录片,即便这些纪录片是由BBC之类的顶级制作频道制作。但是当这些曾经枯燥乏味的问题借由故事情节展现在《蝙蝠侠》的相关电影之中,会比直接讨论这些问题,还要更加有效,去激起人们深入的思考。

系列电影的编剧之一杰夫·杰森是这样谈及电影与现实的。

“他把这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努力去解决的论题,利用蝙蝠侠中的哥谭与蝙蝠侠进行探讨。正义是什么?要如何界定正义?要如何界定英雄主义,还可以相信英雄主义这个概念吗?英雄主义所造成的后果能够转变为合法化的手段吗?”

在黑暗骑士三部曲中,对于超级英雄所造成的后果,对英雄主义所造成的伤害探讨始终存在。

不管人们的政治上的最终倾向是如何的。我们都能看到导演所想要从中讨论和表明的现实问题――所谓的“美国式”英雄主义,就一定是如同传统美国主流价值观念里面所宣扬的那样完美无瑕吗?作为一个美国人,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自己是全球最强势力的代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自己就是世界警察,尤其是哪里出现了危机与矛盾,自己都要做到挺身而出,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美国,打倒一切邪恶势力,是它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这一系列行为反应之前,美国人所欠缺的是,停下来思考,“在这么做的过程之中,我的行为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小丑吗?”

黑暗骑士三部曲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主义的存在总会有影响,尤其第二部小丑的出场,让蝙蝠侠清楚的意识到了,他是我的行为所衍生出来的后果,而现在我不得不去面对。

在911事件之后,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什么恐怖袭击、核武器,是恐怖分子或者犯罪团体利用恐惧和偏执让我们胆战心惊。“让人们惊恐于一切都会瓦解,我们看似强大的力量从我们自身腐朽的巢穴中被撕裂,我们所习惯的原有秩序被完全改变,并被抛到我们所未知却不得不忍受的寒冬世界之中!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不是对现代的恐惧,而是对后现代的恐惧,这些就是CNN这些主流媒体所抱有的焦虑心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曾经如此说到。

如果说显而易见的改变能让人们在习惯中不自觉的遗忘,而潜藏于社会之中的暗流涌动则是让人们寝食难安的根源。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部终章中,汤姆·哈迪所扮演的贝恩在失去守护者的罪恶都市之中建立的无政府状态与独裁主义的重现,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如果陷入恶性而不负责任的政治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但是电影中的蝙蝠侠,那个面具下的布鲁斯·韦恩作为一个凡人显然无法预料到作为蝙蝠侠所会带来的后果,这是以一己之力对面对全社会的问题。

黑暗骑士与文学世界

“虽说前途令人担忧,但是凶吉未卜,所以还模模糊糊地怀着懵懂的希望。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

在三部曲中,诺兰创作设计的故事内容与狄更斯《双城记》中许多情节调性出奇一致,遥相呼应。

布鲁斯·韦恩在许多方面都呼应着西德尼·卡顿的人生旅程,即便他们表面上,堕落不堪、不求上进,花花公子。但他们也都能成为英雄,甚至是牺牲自我。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卡顿最终牺牲自我,拯救马奈特一家人,使得故事在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同时升华了主题。

他以颓废、冷酷的形象面向世人,却能用鲜血和信仰完成了自我救赎。

同样的,在诺兰版的蝙蝠侠电影中,布鲁斯·韦恩同样也是一个花花公子的百万富翁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人们只认识他的残酷、堕落与世故,却没能看到他最终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拯救城市中无数无辜的生命与灵魂,实现属于自己的无言抉择。

而在系列第二部中,诺兰明确地把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对电影的影响表现出来,影片两艘船上的人们面对千钧一发的危机得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作出属于自己的,属于整条船的抉择――究竟用不用按下按钮,炸掉另一艘船的人去拯救自己。

这很明显是电影创作者留给观众思考的特定哲学困境,博尔赫斯在文学中,很熟悉如何构架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与限制,在特有的艺术氛围中,写出了传为经典的短篇故事。

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做到了让人们在比读书更具娱乐性的方式过程之中,逐渐陷入对哲学的思考。

“在黑暗的电影院之中,电影中的人们静静的向观众展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面内心与人性,不管他们是和谁在一起,父母、朋友、情侣、另一半或者是孩子……他们很安静的作出了自己的道德抉择,也就是他们究竟会怎么做?一部由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能让人在心灵深处产生如此这般的撼动,在主题表达上达到如此这般的厚重,真的令人震惊!”这是系列三部曲制片人之一的麦克·伊伍思兰后来对电影的回忆。

也就是这个时候起,超级英雄电影该达到怎样的高度,成为了电影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成为了后来所有超级英雄电影制作的标杆和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甚至于和它相比,最近新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相关文章:

  • 陈印泉侯振鹏小品《分享大会》台词剧本
  • 俞灏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台词/演员的诞生
  • 郭晓东《推拿》台词|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
  • 小强小品《队长,我们被包围了》台词剧本
  • 岳云鹏孙越相声《有哲理的人》台词/欢乐喜剧人
  • 岳云鹏孙越相声《来自病房的你》台词
  • 王宁常远小品《男大当婚》台词剧本
  • 闫妮 周一围小品《办公室的故事》台词剧本
  • 文松宋晓峰小品《非诚不找》台词剧本
  • 黄杨双十一小品《单身大联盟》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