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芳华西红柿台词【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芳华》?】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已经突破四亿,不管怎样,最终没有杀入国庆档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尽管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诟病,觉得冯小刚对红色元素的歌颂几近无耻,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对比同时期当下的很多中国院线电影,其优秀之处就很明显了。

虽然,影片有很多冯小刚私人化的青春念想和意淫荷尔蒙,抛开时代追问,套了一个 时代布景,讲述了一个类似于《致青春》的故事,这未免让很多人觉得必重就轻。

但是,《芳华》对于情感的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的确过于表现,每一个人物都没有足够细腻的刻画,给人脸谱化的感觉。

在减掉了某10分钟之后,故事的衔接、人物的动机都显得十分突兀。

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影片,还是有很多电影可以看的,而这些电影在尺度和力度上,要高出《芳华》很多。

当然,在视觉影像和叙事上,可能已经不是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观影口味。

我下面简单地介绍一部。

《高山下的花环》

谢晋拍摄于1985年的影片,抛弃了主旋律电影假大空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侧重,讲述了赵蒙生被母亲动用权力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为转正做服务的故事。

炮排长靳开来对他十分不满。紧接着,越战来了,母亲见危险想调赵蒙生回去,遭到了一致的鄙视。在战争中,连长梁三喜牺牲了。

影片侧重展示了军人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中的台词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啊”

冯导新电影《芳华》泪点都在哪方面?

看了三遍《芳华》,感人的情节太多了——感动于何小萍父女通过写信表达感情的那个情节,这其实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父女情深,人间至爱在那个时代被如此摧残,看一次哭一次。还有何小萍悲惨的命运,从小被家庭抛弃被人欺负,认为进了部队就没人欺负了吧,但她在文工团依然被被战友孤立排斥和嘲弄,她只能选择坚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大家认可,但她失望了,让人感觉很悲凉,从而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

那个严重烧伤的小战士与何小萍之间的对话,电影院里哭声一片,一个农村的孩子,只有16岁,花季一样的年龄,被残酷的战争摧残,这样的青春年华,怎能不让观众为之动容呢?

何小萍在救护所拼命抢救伤员这个情节拍的真好,这才是何小萍的芬芳年华,这才是她生命中最出彩的岁月;而刘峰,他的乐于助人是那个集体中让人温暖的存在,但他的芬芳年华同样是在残酷的战场上体现的,向心爱的女孩表白被拒绝,并且受到处分,战斗中他一心赴死,这或许是一种抗争,他要用死去证明自己,也或许是对林丁丁的表白——为了心爱的女孩或许能够传唱为他而写的赞歌,演员对人物内心的演绎非常真实,非常催人泪下。

战争结束,刘峰去精神病医院看望小萍,看着昔日朝夕相处的战友目光呆滞的样子,刘峰忍不住转头落泪,那一刻真的无法控制自己……一个正直青春年华的女孩,一个曾经那么热爱生活的女孩,一个漂亮的文工团文艺战士,却因为战争的创伤精神失常,怎么能不让人落泪呢?

医院慰问演出那场戏更加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台下都是特殊的观众,尤其是何小萍以及她旁边那些目光呆滞的年轻女孩,她们经历了怎么样的创伤?这就是她们的青春年华吗?尤其是那位倒在病友肩膀上睡着了的女孩子,让人心酸;何小萍随着音乐回忆起过往,慢慢走出去,然后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更让人泪流不止,虽然经历了很多残酷的过往,她依然能对美好的东西保持着向往,哪怕她已经精神失常,她这是在与命运抗争吗?

刘峰在海口被联防队员扣车和殴打的这出戏,让人愤懑和寒心,扪心自问,我们过着和平的生活,但这些活着的战斗英雄们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还有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呢?

战争远去,日子重归和平,刘峰和与何小萍相约去为战友扫墓,虽然与战友阴阳两隔多年,他们依然记得战友名字和爱好,因为他们曾经一起经历过芬芳的年华。

火车站离别之际,何小萍一句你能抱抱我吗?让人感慨万千,幸好余下的岁月里他们如亲人一样相守一生,待人和善且知足,两个善良的人也许是他们战友里最幸福的。

电影院里,几个90后模样的小年轻一直在问,这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呢?是不是瞎编的呢?听听都让人寒心,我们的历史教育到底怎么了?

散伙饭那场戏,驼铃响起,我轻声跟唱,当过兵的一定能体会到朝夕相处的战友分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

这部片子拍得很文艺,画面都很美,音乐也很美,演员都是素颜出镜,很自然很朴素很干净的美,穗子吃西红柿那个画面真的太美了!细节真实,画面唯美。影片中的音乐,每一首都是经典并且恰到好处,尤其是那首英雄赞歌,林丁丁唱的太好了,底下那些战士们的表情真的很到位,林丁丁的演绎也非常到位,如果刘峰能够听到,他肯定会很幸福的。也许,正因为把文工团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女战士的生活和工作演绎的如此美丽,如此精彩,刘峰和何小萍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那些以及许许多多战士牺牲才更加让人落泪。因为同样是青春年华,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呢?

虽然是文艺片,但我更感觉它是历史片,是我们的父辈——他们青春年华的历史,那个时代一群普通人的历史,所有美好的丑陋的快乐的悲伤的无奈的青春过往,洗尽铅华,只留芬芳。

创建于2017.12.17

编辑

《芳华》中主演何小萍为何火了,是因为长相还是演技?

【不是长相,不是演技,而是懂!】 如果要表达伤感,为什么不展开何小萍得知父亲死于狱中消息时的戏,为什么剪掉刘峰与何小萍分开各奔东西的结尾? 如果要倾泄控诉,为什么要剪掉批斗会? 如果要再现战争,为什么战争只有6分钟?甚至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敌人! 都不是。 病中何小萍一个草地独舞却满满3分钟,抵战争戏的一半时长,还满满一个特写从银幕向观众席鞠躬!观众席当中,注定包含众多当年参战老兵! 这个散文式的电影,表现战争的时长只有6分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敌人;而表现一个慰问晚会中一个小舞蹈,却足足用满3分钟,影片中完整演绎这个舞蹈,里面有亲人! 一个舞蹈的时长,抵过半场战争的时长,不合常理,但这明确告诉观众: 这不是表现打敌人的剧,而是表达想念亲人老兵的剧!不幸患病的英模何小萍,在观看队友演出《沂蒙颂》时,随着舞蹈音乐的演绎推进,何小萍在像梦游初醒一样,在原歌词为“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音节中,慢慢复苏记忆,她于是走到礼堂外的草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深深鞠躬……这段戏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却是《芳华》最重要的表达!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深熟于几代人内心的这句歌词,把沉默几十年的愧疚倾泄而出,问候几十年伤够心的老兵,鞠躬逝去的芳华和生命……这是冯小刚的冯氏用意!其诚其善,老兵们在看电影时不一定看懂听懂。眼下,要过年了,以电影给老兵道声尊重————“……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时隔三十多年,深藏在心而默默已久的一声“……盼亲人,早日养好伤……”横空而出,是缅怀和问候的喷薄,是愧疚的痛哭,是时代的鞠躬!这是歉疚时代重拾对过往的尊。

冯小刚的《芳华》为什么让观看的人落泪?

我是北美留学党,在美国一座二线城市的影院里看的《芳华》。查排片查到我村有上映的时候已经心情一阵激动了,做完一天的事晚上十点四十五赶去看,出影院的时候已经凌晨一点多。我坐在车里平静了好一会儿才启程,心中真是五味杂陈,有哀有喜。

如果你纯粹以消费者的心态去观影,那恐怕是不容易被感动的,因为《芳华》可以说是一部引而不发的言情剧,可以说是一部友情客串的战争剧,可以说是一部裁裁剪剪的时代剧,可以说是一部不那么主旋律的军旅剧,从任何一种角度评判它,它都没有做到纯粹,做到极致,这是让很多人觉得隔靴搔痒的原因。我不知道剪辑上冯导是故意为之还是有外力作用,但确实有好几处地方,情绪刚要漫溢,就戛然而止,硬切画面,使得观影体验中败兴之处接二连三。

当然,在一个时代中人们跌宕起伏的命运相比起来,这些缺点是次要的。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冯导从一个比原著略阳光的角度切入,试图还原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当我们这一代(我是八零后)正值我们的芳华时,常常抱怨父母不够通情达理,老师管东管西,对情窦初生的早恋同伴们不够宽容,把恋爱当成学业的大敌。然而,一个年代的人的爱情观,除了他们自己或奋不顾身或欲言又止的参与,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所塑造的。当十六七岁的我们因为逐渐成人,而抱怨父辈们不够尊重我们的人格和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常常忘了他们不曾允许拥有完整人格,他们的选择必须屈从上级屈从单位屈从于不属于自己的意志,太多太多次了,以至于这样的思维在他们自己吃够了苦之后,仍然烫烙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上。

那是一种可怜又可爱的惯性。

我们自打出生之日起,父母在我们心中就成为了某种角色,而非某种人。我们之中,有多少人能对父母的爱情故事了如指掌,有多少人能体味那样既卑微又高尚的情动。当八零后九零后靠着新概念作文把恋爱书写成我们的专利时,我们是不是忘了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轰轰烈烈的爱意,也不缺我们年少轻狂时的自负和傲慢。我觉得《芳华》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想去了解自己父母更多一些的电影,是一部一家人看完之后,能在饭桌上展开一些实在而暖心的对话的电影。替“无爱”者谈情说爱,这样的用心,不感人么?

除了儿女情长,冯导在宏大叙事上也不含糊。何小萍也好,刘峰也罢,虽然都是因为外力趋势而沦落到战地,但在战争之中哪个又不是把自己的性命搭上。当黄轩饰演的刘峰让部队先走,自己坚持要守护战友的尸堆时,他心里是真的不想活了,那个牺牲的念头,从来不是彻底关乎民族大义的,而是掺杂着对爱情的绝望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既忠诚于国家,又忠诚于自己的心意呢,高大全的战斗英雄的幕后故事是如此渺小而凄清,这才是不少人勇敢的真相吧。

说起打仗,对越自卫反击战,长久以来都算是我们近代史梳理中药规避的点,因为有违和平维护者的形象,因为之前和之后的政治背景混乱如麻。没错,这是为了国家的形象,但是这样一段故事失却于话语之中,也意味着有一代人的青春,甚至性命,都白白浪费在了一个历史的黑洞里,这对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五五后六零后青年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公正,《芳华》算是往这片阴影里洒下了一道难得的光。

《芳华》经过了八一制片厂的剪刀,明显的在原著之外添加了袍泽之情的桥段,比如文工团解散等等,但是这些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倒让我想起多年前《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散伙饭。当时正赶上我大学毕业,我回到自己的城市,每次在电视上看见那一场戏,都是一手的鼻涕眼泪。政委也好,老师也罢,那种不舍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吧。另外,虽然削弱了原著里人物命运之悲惨,但也暗暗地加入了对文工团的职能的反思(里面不少高干子弟明显是为了保命),八一能让这样的话语走上大银幕,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出了反思和改革的决心。虽然依然停留只能允许自我批评的阶段,但是批评总比不批评要强吧。

最后,时长不到一刻钟的刘峰的战斗画面,将战场的惨烈还原,总算是给这一年来被《战狼2》搅得血气升腾的全民心气降了降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渴望战争,见识过战友在自己眼前爆裂成一团血污的人,不会期望把那样的地狱再走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庆幸这部电影改了档期,经历了一个热血燃烧的夏天,也是时候冷静一下了。

看完电影之后,我的感动在于国家的进步,我说的不是物质的进步,因为物质的进步《芳华》本身就已经怀疑得很彻底了,我是感动于这样一种有温度有重量的声音可以大大方方的出现在荧幕之上——有些话我们能说起来了。从数不胜数的细节中,你不难感受到冯导的真诚和执着,我甚至可以想见他为了保护剧本而费的那些口舌,那些他为了能让影片顺利上线而做出的妥协。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还有人愿意为了早已无人问津的一代人拍摄他们的故事,忠于艺术使用不知名的演员,忠于历史说尽量多的真话,这本身就已经很值得我们感动和尊敬了,不是吗。

《芳华》中冯小刚该不该把苗苗的独舞剪掉?

《芳华》这部电影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的版本是146分钟,最终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版本是136分钟。

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为了让电影能够争取更多的排片,获得更好的票房,因此需要把电影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

冯导在上映前请业内好友一起看片。

吃饭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提了可以删剪的地方,最后他让剪辑师做了调整,其中就包含了苗苗独舞的这一段。

苗苗高原领舞的片段,重点展现了苗苗的美,并且和后面她得了精神病后在文工团草地上独舞的那一段相呼应,是很打动人的。

但是说实话,这段对于主线剧情的推动没有什么作用。

我们只要知道她是装病跳舞获得的荣誉就可以了,而这些剧情在政委和老师的对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了。

当然有很多人还认为,如果非要剪的话,可以把文工团解散的那一幕剪掉。

因为解散了这一幕,并没有出现刘峰和小萍这两个主要人物。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解散这一幕是之后所有人物命运的一个前提。

经由这一段过度到大家离开文工团各奔东西各自发展。

这一幕对后面的结局是有一个重要的连接和情感酝酿作用的。

因此导演选择了不删减。

也正因为这样的调整,使得苗苗在得了精神病后在文工团的草地上独舞的画面显得更加动人。

她呈现给你的第一次,就是她的最后一次了。

相关文章:

  • 宋小宝小品《甄嬛后传》台词剧本/欢乐喜剧人
  • 崔志佳 朱雨辰小品《石头记》台词/喜剧总动员161105
  • 张鹤伦郎鹤焱相声《童年》台词/德云社日本首演
  • 宋小宝小品《吃面》台词/辽宁卫视2016春晚
  • 金霏陈曦小品《垃圾风波》台词剧本/我爱满堂彩
  • 贾玲许君聪小品《落跑姐妹之还债》剧本台词
  • 张德高小品《张三娘相亲》台词剧本完整版
  • 孙阳张铭恩《鬓边不是海棠红》台词完整版
  • 杨志刚郭晓婷《受益人》台词完整版/演员请就位2
  • 崔大笨小品新版《武松打虎》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