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雍正王朝中雍正台词【为什么雍正打哈欠不听了呢?】

《雍正王朝》中有一段乌先生跟雍正说国库欠款的利弊,为什么雍正打哈欠不听了呢?

邬思道的设定源自绍兴师爷,以计谋著称。绍兴地处江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两代,浙江虽不如江苏那般状元辈出,却也是人才济济,读书蔚然成风。师爷可以看作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他们往往在科场失意后,放弃所谓的“正途”,转而投身幕僚,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人一筹的眼光见识,为达官显贵出谋划策,进而换取报酬。所以后世有人把他们定义为中国最早的职业经理人。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的身份背景设定成谜,只在对话中略略提及他是“刑余之人”,那条废腿就是拜大牢所赐,由此可以推断,邬思道早前应该也是宦海中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身陷囹圄,出狱以后无力重返官场,只得隐于幕后,给人出谋划策,做做师爷。

邬思道初见雍正,废太子尚在东宫,夺嫡局势十分不明朗,老四虽然有心参与,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更看不到有利的前景,所以谈及此事,从来都是云裳雾绕,唯恐暴露真实意图。

以邬思道的智商,当然可以想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前路不顺,颠沛流离,好容易抱上四王爷这根大腿,立功心切, 想着抢先露两手,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以站稳脚跟,双方的第一次对话就发生在此种背景下。

康熙皇帝打算选一位皇子去催缴国库欠款,摆明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上至王爷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几乎每个人都欠了国库银子,这些人,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还钱的时候百般抵赖。官小的看着官大的,上官不还下官也不还;官大的觉得自己劳苦功高,拿国家点银子是应该的。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法不加众,都不想还。

康熙之所以选皇子,一来是借机考察儿子们的能力和忠心;二来兹事体大,普通臣子根本无力承担重任。但诸皇子夺嫡心切,对那些大臣们拉拢都来不及,谁又愿意得罪他们,如此一来,康熙发出诏令后,竟然无人应答。

雍正也是十分矛盾,从情感上来说,他愿意为父分忧,但又担心出力不讨好,得罪那些王公大臣们,给自己招来麻烦,况且过于直白表现忠心,还可能暴露真实意图,引来其它皇子的注意,于是踟蹰不前,静待时机。

邬思道虽不居于庙堂,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他先是把欠款人分为三种类型,然后详细说明每类人欠款的原因,请注意,雍正在听取邬思道分析意见的时候,十分专注,视线一直聚焦在邬思道脸上,无半点疲惫神色,还在中间插话:这差事我不能接?

邬思道这才亮出底牌:这差事四爷非接不可,不然,皇帝就没有一个为他分忧的儿子!

这场对话看似简短,实则包含玄机,邬思道先是罗列出接这差事的种种坏处,引发四爷的思考,然后再公布答案,先难后易,先抑后扬,因对方入局,给自己的意见造成反差,增强效果。

而四爷也不傻,前戏听得仔细,等到邬思道亮出底牌,马上打起了哈哈,说“夜深了”。

名为夜深了,实则有两层含义:

(1)邬思道刚刚入门,雍正不愿意马上与他交底。

如前文所说,雍正并不是不想参与夺嫡,只是相比太子和老八,他没有优势,前者做了三十多年储君,身份高贵,后者人望非凡,深的百官拥戴。而他早年沉迷佛教,不问正事,年纪大些出来当差,却是在太子羽翼之下,并无其他可以依靠的势力,朝廷上下,谁都知道,四爷是太子的人,他所做的都是为了保太子上位。

如果早早暴露真实意图,不仅会引发别人的猜忌,还会把太子这个大助力转化为敌人,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况且此时,皇帝并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夺嫡胜算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只能将这个小心思隐藏起来。邬思道一句:愿意为皇帝分忧的儿子十分敏感,准确击中了雍正最心底的想法,引发了他的警惕,于是他马上做出应激反应,终止对话,避免暴露。

(2)给邬思道一个下马威

邬思道虽然名声在外,但毕竟是个有前科的下人,使用他要冒一定的风险,即便身份高贵,百无禁忌,对这种人也要恩威并施,免得生出娇娇之气。其时满清入关不久,政治水平不高,对汉人的一些做法尚未完全接受,尤其是那些精于权谋,长于见识的读书人,如果第一次见面,就交浅言深,按照他的计谋行事,后续将形成依赖,为对方所控制也说不定。雍正是有主见的人,无论对谁,都是话说一半,留一半,康熙说要他做个“孤臣”,就是看中这一品质,所以与其说他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不如说他心中早有计较,只是需要一个人来坚定决心罢了。

邬思道也非等闲,碰了个软钉子马上反应过来,收敛起锋芒,此后不久,雍正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接下这个差事,为自己夺嫡的胜利添上重重一笔。

而邬思道自此以后更加小心谨慎,即便双方交情日渐加深,他也没有放松对雍正的警惕,在对方承继大统后第一时间脚底抹油,最终得以保住性命。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求雍正王朝中的一段台词,

错别字是挺多。我感觉着不像《雍正王朝》的,倒像《康熙王朝》的。如果是《康熙王朝》下面一句应该是这样的:“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一直站在皇宫后面,天天的盯着你们呢”

《雍正王朝》中,在与雍正继位回到潜邸后的对话中,邬思道为什么自称先朝的罪人?

历史记载康熙,雍正都有和外国来往,到乾隆就闭关锁国了,只是听说的,具体的不太清楚了。

《雍正王朝》里太子胤礽说四爷是自己人,四爷到底是不是太子的人?

胤禛是太子的人,同时又不是太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慢慢来看:

一,胤禛是太子的人

1,太子大阿哥之争

太子胤礽打小就被立为太子,作为长子的大阿哥胤禔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大阿哥年长,最早带兵随康熙出征,又有着出色的外貌,可以说才貌双全。大阿哥胤禔母亲惠妃纳拉氏虽然比不上胤礽母亲孝诚仁皇后赫里舍氏尊贵,但是在后宫中也有着重要位置,惠妃不仅生了大阿哥胤禔同时还抚养了八阿哥胤禩。大阿哥胤禔在朝中有纳兰明珠,太子胤礽则有赫里舍·索额图,明珠和索额图都是康熙朝权臣,都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实力相当。

2,众位阿哥暗自站队

所以“九子夺嫡”的前期以太子和大阿哥的党争为主,其他阿哥要不就是母妃地位地下,要不就是年幼尚未拥有参与的机会。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太子挥下做事,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虽然没有明确在大阿哥胤禔手下,但是八阿哥一般人员一有消息就派人透露给大阿哥,其实和大阿哥胤禔联系密切。

3,太子毫无容人之量

黄河发大水的时候,胤禛想要南下筹钱赈灾,他第一个就去找太子,希望太子举荐他,帮他把任务拿下来。后来筹钱回来,胤禛被众人推荐追比国库欠款,太子递给胤禛一张纸条,让他保下刑部的人,如果不是九阿哥胤禟让魏东亭去搅和,这事儿恐怕就瞒下来了。所以胤禛在前期可以说和太子胤礽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太子胤礽这个人,心胸狭隘,没有宽人之量也没有做君王胸怀天下的气质。自己推荐的胤禛在江南筹款做了好事得到了康熙的表扬,康熙让胤礽讲两句,其实是树立他知人善任的榜样。没想到他却鸡蛋里挑骨头,说起来胤禛在江南办事过于急躁云云,当时尴尬极了。还好康熙以“沙琪玛好吃”为借口转移了话题,帮助他缓解了尴尬。

二,胤禛不是太子的人

1,胤禛在为自己做事

就像胤禛在江南筹款回来后,康熙对胤禛说的话一样,要胤禛做“孤臣”,唯一的为帝父分忧的人。他在黄河发大水第一个就到户部去盘算赈灾的钱财和米粮,接着又第一个申请到一线南下筹钱,可以说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同时也想着自己表现得到康熙的认可。胤礽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德不配位,胤禛虽然出生不高贵,但是抚养自己可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以胤禛实干不排除早早有了谋取太子之位的心思。

2,胤禛正式参与到夺嫡中就开始利用太子

胤禛从江南找回邬思道并彻夜长谈就已经显出自己的夺嫡之心。追比国库欠款和刑部换死囚案的参与(后来用计生病逃开)两件事都显示出胤禛本人的办事能力以及城府极深,这两件事上太子胤礽面临被废,胤禛最大的竞争对手八阿哥胤禩虽然破案但是手段阴险毒辣被康熙怒斥:

“其心可诛”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晚上,胤禛,邬思道,胤祥有一次深刻的对话,正式确立了胤禛夺嫡联盟“核心三人组”。所以当天晚上,太子出事去找胤禛的时候,胤禛没有出面让老十三代替自己去,就是要保证自己在夺嫡道路上,一点污渍都不能让康熙皇帝看到。

3,最后胤禛亲手了结了太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胤禛这个时候确实显示的很不地道了。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胤禛站出来推举新太子的事情中,主张复立太子。t太子复立以后,胤禛先是默许年羹尧屠杀江夏镇八百口人,手握《百官行述》,抓住了太子的把柄。后来又故作糊涂,让坎儿和邬思道将计就计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书信交到八阿哥胤禩手里,让老八一党举报太子的劣迹。

最后事发,逼得太子走上了逼宫谋反之路,胤禛着在康熙的暗通之下,搞定了太子,并大义凌然的教导太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胤禛从蛰伏到逆转,最后翻身,除了出色的办事能力,极深的城府,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揣测帝王心,有大局观才能运筹帷幄,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哪些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小细节?

弘时去抄老八老九老十的家,雍正把弘昼叫到宫里的那段对话,处处打着机锋,给弘昼挖了5个坑,绝对的意味深长。

《雍正王朝》中有很多“高深莫测”的对白,例如邬先生分析大将军王、继位人的巧妙,佟国维对隆科多的两段对话,都非常精彩。但是如果论及“惊险”,弘昼活出丧,雍正试弘昼这番话可谓“惊险十分”。得亏弘昼用大智慧机智化解。

第一坑:拆穿弘昼的小聪明

弘昼活出丧,雍正是心知肚明的,弘昼必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就坦然承认,“活出丧只是搪塞世人”。如果,弘昼此刻仍然隐瞒,那说明弘昼不够诚实,后面的回答自然也会落入雍正的“猜疑”。

第二坑:小小年纪就懂得明哲保身,比你阿玛都强

“比皇上都强”这话可把弘昼吓到了。“明哲保身”是怀疑弘昼“心中有锋芒,但是懂得收敛”。弘昼随后答“儿臣百无一用之人,就算再修十辈子,也望不到皇阿玛的项背”。弘昼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很紧张的。想极力向雍正证明自己并非明哲保身,而是“百无一用”。

第三坑:潜心佛法,不争名利,三兄弟中,只有你真正像朕

随后,雍正接着试探弘昼有无“夺嫡”之心。说弘昼的性格很像自己在潜邸时的那样,潜心佛法,不争名利,最后是康熙把大位传给自己才勉为其难成为皇上。“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自己当年走过的路子, 你弘昼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

弘昼“皇阿玛这样说,儿臣就更羞愧无地。皇阿玛本就是天上的太阳,虽无意与其争辉,但光芒自然普照万物。儿臣本是萤虫之光,拿什么去争啊”。总之一句话:自抑到底,一味妄自菲薄就是了。

第四坑:曾静列了十大罪状给朕,你看看这个折子

读书人曾静列了十大罪状,策反岳钟琪,上了一个折子,把雍正说成一个暴君昏君,让弘昼看看这个折子?

弘昼“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臣不屑一看,也请皇阿玛,不要理睬”。

且不说这个折子是给“皇上”看的密折,在那个时代,“子为父隐”是儒家纲常礼教所提倡的,否则就是“大不孝”。弘昼不看折子是正常行为,但是说的话,非常讨喜。

第五坑最惊险:八王议政之前,误传圣旨整顿旗务一事,当时弘时是怎么说的?

雍正最后的坑最凶险。弘时有问题雍正早就知道了,但是他不知道弘昼心里的真实想法。雍正的问话,表面上是指向“弘时”,其实还是在试探弘昼的心思。一是试探弘昼是否会隐瞒“弘时和老八串联”一事,二是试探弘昼是否会“落井下石,做出对亲兄弟不利的言行”。

弘昼说“儿臣记不清三哥当时说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么说是为了避开雍正的第二个试探。

而说这些话的时候,弘昼做出“略微沉吟、欲言又止”的表情,避开了雍正的第一个试探,也侧面告诉雍正“弘时有问题”,也让雍正看出自己的兄弟情义,不会落井下石。

雍正虽然表情“很无奈”,其实心中是非常满意弘昼的回答。也就到此结束了,已经问不出什么来了。这段话也应了老十三的话“无情最是帝王家”,老子和儿子说话,也处处下套,防不胜防。

仅代表个人观点,有道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感谢阅读,欢迎指导。

相关文章:

  • 苗阜 王声相声《打灯谜》台词/2016元宵晚会
  • 宋小宝袁姗姗小品《日夜男女》台词剧本
  • 邹德江李立山相声《夜班岗》台词完整版
  • 贾玲小品《喜乐街-女神与女汉子》台词剧本/2015年央视春晚
  • 孙涛朱迅小品《喜事成双》台词剧本|中国梦·劳动美
  • 苗阜王声相声《二维码时代》台词/2019江苏春晚
  • 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台词字幕完整版
  • 邵峰孙浩小品《整明白再说》台词剧本
  • 孙涛小品《美丽的传说》台词剧本
  • 邵峰黄杨小品《要面子》台词——欢乐饭米粒儿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