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乱世佳人经典台词赏析【急求乱世佳人(飘)中经典对白的潜台词分析!!!!】

急求乱世佳人(飘)中经典对白的潜台词分析!!!!

首先 这里是基本的分析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2.htm

然后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6386235 这里是里面的经典对白

http://tieba.baidu.com/f?kz=245273222

在贴吧里有几篇分析的文

http://tieba.baidu.com/f?ct=318898176&tn=baiduKeywordSearch&sc=29581&pn=0&rn=50&lm=4&rs3=0&word=%C2%D2%CA%C0%BC%D1%C8%CB

http://tieba.baidu.com/f?ct=318898176&tn=baiduKeywordSearch&sc=2486&pn=0&rn=50&lm=4&rs3=0&word=%C6%AE

又一篇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chr1116&f_ART_ID=934829

希望可以帮到你,百度的贴吧有些还不错啦

《乱世佳人》的艾希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可以这么说吧,每个女孩心中都有或有过或将有一个艾希礼。

艾希礼满足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对白马王子的所有幻想,他是斯嘉丽心中的白月光;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千千万万个读《飘》,看《乱世佳人》的年轻女孩心中的白月光。

小说里是这么描写斯嘉丽眼中的艾希礼的:

“他骑着马从林荫道上远远而来,身穿灰色细棉布上衣,领口打着个宽大的黑蝴蝶结,与那件皱领衬衫很相配,直到今天,她还记得他那穿着上的每一个细节……

他跳下马,把缰绳扔给一个黑孩子,站在那里朝她望着,那双朦胧的灰色眼睛瞪得大大的,流露着微笑;他的金黄色头发在阳光下闪烁,像一顶灿烂的王冠。……”

在每个女孩眼中,初恋情人都差不多是这样的,他身上总是自带光环。

但其实呢,艾希礼只是一个永远生活在幻想中的贵族公子,他受不了现实劳苦社会的摧残,他只能是一个好看的、白净的王子公仔,被一尘不染地放着,供人远远欣赏就好。

无疑,艾希礼是一个绅士,喜欢诗歌和音乐,有着很好的文化涵养,彬彬有礼,特别有魅力。但是他只适合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庄园里。

南北战争一爆发,社会动荡。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了,谁还会去跟你讨论诗,讨论音乐?艾希礼与战乱中的社会格格不入,他不愿意也不想改变,但是却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往前:

参加战争、战后归来依靠着斯嘉丽生存——帮斯嘉丽管理木材厂,但是又心软,反对雇佣囚犯和过分剥削他人。这样的人,他的手是拿笔拿书的,让他拿枪打仗或拿刀伐木,他是做不来的。

艾希礼是非常典型的依赖型人格。他战后归来,在经济上依靠斯嘉丽,在生活上依靠妻子媚兰;他似乎两个女人都爱,但又优柔寡断,懦弱地脚踏两条船;他分不清理想与现实,总是活在过去,怀念庄园的日子。

尤其在失去挚爱妻子后的艾希礼,显然已被抽去了灵魂,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在媚兰弥留之际,书中是这么写的:

“他那灰色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那种朦胧的冷漠的神色,却睁得大大的,显得毫无遮掩。她(斯嘉丽)从那里面看到的恐惧与她自己的不相上下,但显得更孤弱无助,还有一种深沉的她从未见过的惶惑与迷惘之感。”

他说媚兰是他曾经有过的唯一的梦想,没有媚兰,他活不下去。

他似乎到最后才明白了自己爱的是媚兰。

而斯嘉丽最后才发现,自己爱的那个曾经骑在马上的金光闪闪的青年艾希礼,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幼稚的幻影,一旦得到,就发现没什么价值了。

总的说来,艾希礼是一个身居战乱时代却始终心系和平庄园时期的“活在过去”的悲剧式人物,浪漫主义者在现实残酷社会中生存总是艰难的。

如何欣赏小说、电影《飘》(乱世佳人)?

《飘》(英语: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它不但成为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由这部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为影史上不朽的经典。该作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段。电影无法详尽地表现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是电影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画面,让情节更有视觉冲击力,并把文学描写高度浓缩,再次升华;书中的叙述是平面的、静止的,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供读者探索、幻想。

一、书比电影优胜的地方

书中的叙述是连贯性的,能让读者清楚地感知到主人公之间关系的转变。电影的镜头则是跳跃性的。例如,书中描写斯嘉丽和巴特勒婚后,巴特勒对斯嘉丽由最初的爱恋,到女儿出生后情感的转移,再到女儿去世后对斯嘉丽情感的磨灭。在电影中缺乏这样清晰的情感变化,使得结尾巴特勒毅然离家显得不那么自然。

书中有很多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电影则不能表现角色更细腻的心理感受。例如,书中描写了斯嘉丽嫁给梅丽的弟弟是由于赌气埃什利娶了梅丽,想让他嫉妒、着急。电影则没有办法明确展现斯嘉丽的心理活动。 书中很多十分精彩的对话由于电影篇幅有限,不能展现出来。例如,“只有两样东西依然在我的心中,正好它们全都是你最憎恨的—— 一是同情,二是有点奇怪的慈悲。”这样一点一滴的对话累积出来的结果表现了斯嘉丽和巴特勒的关系,并且侧面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

书中加深表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情节由于电影篇幅有限,不能展示出来。例如,书中描写巴特勒如何与斯嘉丽的大儿子韦德相处,表现了巴特勒慈爱的继父形象。在电影中则删去了韦德的所有情节。书和电影都刻画了巴特勒对亲生女儿邦妮的宠爱,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人老辣,言语刻薄的巴特勒能够有对继子细微的关照,更能体现巴特勒人格的丰富性。

二、电影比书优胜的地方

电影删除了许多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使得整个电影的脉络和主旨更清晰。例如,南北军打仗的情况;亨利伯伯、方丹老太太、威尔等很多次要人物的所有情节;斯嘉丽两个妹妹的很多情节;斯嘉丽逃难回到塔拉庄园后的生活情节;斯嘉丽和弗兰克的生活和经营工厂。这些内容的省去,更凸显了斯嘉丽和巴特勒的爱情主线。

电影中加深刻画了一些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或情感倾向,使剧情不拖沓。例如,电影13分钟半左右,斯嘉丽的母亲埃伦夫人刚给穷人艾米接生完回家,监工威克森上前汇报。埃伦告诉他他的孩子(即艾米的孩子)出生了又死了。威克森装糊涂。在家里见到奥哈拉先生后特意叮嘱他开除威克森。

这两个情节在书中没有细致说明,原著中只是埃伦回家后,和家人们提到这件事(孩子接生完就死了),后来奥哈拉先生把威克森开除了。书中用了一定篇幅讲述斯嘉丽母亲的过往经历,来说明人物善良、温顺的性格。电影镜头有限,只能选取这个情景,将其丰富,刻画埃伦夫人善良、有原则的品质。再比如,电影46分半左右,巴特勒送给斯嘉丽一个绿色的帽子,斯嘉丽故意戴反,好让巴特勒给她戴,书中斯嘉丽没有故意戴反这个举动。此处增加故意戴反这个小动作,体现斯嘉丽俏皮可爱的性格。这是电影对书的细节的再次挖掘和升华。

电影增设的剧情提炼了书中冗长的叙述,或是加强戏剧性。例如,电影9分钟左右开始,在斯嘉丽等待父亲回家和父亲骑马归来的中间,插入了一个小情节。一个黑人工人大喊收工了,黑人工头很生气,告诉他自己才是塔拉庄园的工头,应该由他说收工,然后面向工人们大喊“收工”。书中没有这个情节。

《飘》是站在南方上流社会的角度,字里行间显露着南方地主和黑奴友善的氛围。电影中使用这个情节,来表明黑奴在地主家也有一定的权力,交代影片的立场和态度。电影可以表现书中叙述角度无法触碰的情感。例如,电影中,巴特勒听从贝儿劝导,离开贝儿回家。在巴特勒走后,有一个镜头特写是贝儿的眼睛噙着泪水。在书中,往往站在主角斯嘉丽的角度上描写她的感受、她的所见所闻,很难描写到次要人物的心理感受。而电影中的一个简单的镜头就足以展现贝儿凄凉的内心。

由书改编成的电影往往是在书的基础上做减法。对于像《飘》这样一百万字左右的作品,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也是无法面面俱到地把情节展现出来。可是经过对照发现,电影既做减法,又做了很多加法,修改和增设的情节恰到好处,有些甚至比书中的描写传递的感觉更丰富。最终,书和电影都成为了不同呈现方式的高峰。

相关文章:

  • 江天佑东北女F4小品《军训》台词剧本
  • 童瑶李泽锋《三十而已》台词完整版
  • 方向范艺萌赵雪许君聪小品《白雪公主》台词剧本
  • 杜旭东贾旭明小品《男一号与跑龙套》台词剧本
  • 蒋梦婕文松小品《爱情证明》台词/跨界喜剧王20190803
  • 于磊付朝奎相声《小偷遇见贼》台词/笑动剧场
  • 宋小宝小品《烤串》台词剧本/2017辽宁春晚
  • 杨建伟小品《三婆的烦恼》台词剧本/我爱满堂彩
  • 郭子歆小品《幸福的小保安》台词剧本完整版/组团儿上春晚
  • 郭子歆胡畔小品《解忧餐厅》台词剧本——组团儿上春晚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