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十二公民的经典台词【如何评价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

如何评价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观后感

2014年,徐昂导演将一部经典的有关陪审团的的电影《十二怒汉》改编为《十二公民》,并且获得了“马可·奥雷利奥”奖。这个奖项是罗马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这部中国的《十二怒汉》可以看出浓重的话剧因素,导演本人发挥话剧编导的能力,将中国现如今方法面面的矛盾融入进去,比如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保安与商贩之间、富人与底层民众之间、守旧者与弄潮儿之间并避开了一下过于敏感的问题,弘扬了主流价值观。在很多台词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很强的本土化改编,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符合自己的身份,出租车司机的粗野,小卖部老板的市侩,从众者的易变,还有无缘无故的有色眼镜,都让我感觉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这部电影我不是第一次看,在两年前的暑假我就听说有这么一部奇片,一个场景,十二个人,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对陪审员制度有了新的理解,《十二怒汉》的中的陪审团制度很有来头,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他对很多大陆法系国家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陪审团制度要求不同阶层、种族、文化层次6至12名成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的判决。其挑选过程十分苛刻而严肃。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比如谋杀时,就像电影中一样要求必须做出一样的判决,有一个人反对都不可以。虽然中国没有陪审员制度,但是能够拍出这么一部如此贴切中国实际的陪审团电影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当时的我还没有学法学,可我已经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影中有个细节是每个人的凳子都不一样。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感觉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当下社会现状下中国人的形色各态,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发言都结合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有人冷静客观,沉着分析,有人无端仇富,肆意地域黑。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影子,那不愿意理解别人但又渴求别人理解的影子,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说服力,又希望别人能听听我们的心声,然而从我们自身来说不在特定的状态下又不愿意多听别人的心声的影子。

这个电影也让我明白了人的主观判断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的,有人就是那么的固执偏见且自大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就是这样,比如那个三号,他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是他们理解的那样,就是那么的死鸭子嘴硬,一旦生活和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就会跳脚就会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可能你认为你绝对不是这种人,但是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他的影子。这个电影也让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是抗拒思考的,他们是从众的墙头草,他们害怕,害怕自己的见解被人鄙弃,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比如那里面的十二号,他的一句太难了简直戳中了我的笑点,这简直是大多数的我们,可是笑过之后我感觉有点心酸,因为这正是大多数的我们。而这些都是未来可能成为司法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注意的,避免我们的主观,避免我们的盲从。

我还看到了陪审团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电影中很多的证据,很多的证明需要多方面的认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集思广益的优点一览无余,需要的是人们的发散思维。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采用我认为肯定也是有他相当的理由的,比如他的效率问题。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个证据都要用大量时间咀嚼仔细研究。在中国如此大体量的司法判决中显然不是那么的可行,但也是我们国家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吧。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其中那句“万一,万一,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让想做一名司法工作者的我意识到自己肩上是有责任的。有多少人从听见案情的第一秒就坚定了自己的刻板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又是多么地难改变。所以一定不要在心中的法庭给别人判决死刑。请坚持真理,提出质疑。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本片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

一群演员基本上都有着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韩童生,真的太出彩。徐昂是话剧导演出身,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一幕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话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台词功底极其深厚的演员撑着,不然戏就塌了。还好,这群演员不负众望。何冰演得算中规中矩,形体和台词还是有演员痕迹。当然,这与他的角色设定有关系。这毕竟还是一个变奏版的主旋律故事,检察院的植入要求决定了检察官必须是所谓的“一身正气”。但他发飙失控的几个场景还是极其显露功力的。

与何冰相对,戏份最多的韩童生,一个人基本撑起了半壁江山。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表面上有着老北京的一切特点,油嘴滑舌,市侩,民粹主义,善良,懦弱,而他深藏的部分也被演绎得很好。与儿子的矛盾所造成的严重的心理阴影都通过对所谓的孝道的偏执报复性地传递出来。他是所有12个人中最坚持判定有罪的一个。判断的依据从理性感性参半,一点点彻底沦为感情至上,最终,又回到理性,他决定无罪的举手瞬间是很震撼的结尾。其实,电影到韩童生举手宣布无罪的瞬间就应该结束了。

韩童生右侧的数学老师,没什么存在感,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基本上指代当下社会中乐呵呵地和稀泥的普通人。左侧的房地产商,这个设定可以呈现一些复杂的意味。有钱,财富来自民怨很大的房地产,又是一名美女学生的干爹,但声称两人是奔着结婚去的恋人关系。提供了仇富的基础,应对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于为富不仁者的所有幻想。当他被人叫做资本家以及被小卖部老板满怀醋意地奉承的时候,那段爆发的戏还是很有张力的。从这开始,你就可以看出每个人身后都是一群人,指代着中国当下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被侮辱和被伤害过的人们。他们之中,有些人是某个领域内的强者,有些是所有领域内的弱者,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这个社会中被不同程度低被伤害过,这一点很有意味。就像那个房地产商一样,永远处于被误解、被憎恨与被奉承之中。这一群人的设定有些意思,又因为演技都很纯熟,基本上没有每个人做一个阶层代言人的悬浮和做作感。

医生,儒雅和理性的代表。中国当下新生代伪中产职业人的代言者。由于职业所见,困于道德和理性残酷现实之间。几句台词功底很深,小细节中都实戏,可惜戏份太少。这类人其实值得多写几笔,他们是中国都市中新生的中间力量,受过良好教育,有基本的教养,有不雄厚但算得上殷实的财产,有公共空间概念,但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与明哲保身。这种人难写,但如果写好,比那些市井底层都更要出彩,也更有价值得多。

小卖部老板,演技最出彩的几个人之一,某种程度上盖过了何冰,问鼎韩童生。他所有的动作都是日常化,市井化的,斜着、靠着、依着、歪着,精明,算计但也操劳的底层小商贩。对于法律这个过于学术化的词汇不太感冒,或者说不太信任,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更相信能花钱铲事儿,对于财富与权力有着典型的底层民粹主义情结和想象。他是最想把这次陪审团当做游戏的一个。他本人就是整体意义上“转型期中国人”的集合。没有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被残酷现实和困苦的生活教育过,又在市场经济的底层挣扎,见识了财富与特权的为所欲为,也磨掉了棱角。就即使这一次凑数,也是因为迫于自己的生计会被学校领导的爱人断掉才来的。对于被审判的“富二代”,对小卖部老板来讲,与其说是审判那个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审判那个标签。这个标签激发了他身上对于富有者的卑躬屈膝与憎恶混杂起来的复杂情愫。

城乡结合部房东。一个聒噪的老北京,歧视外地人尤其河南人。其实正是这些外地人河南人养活了他,给他带来基本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一技之能。他眼睁睁看到自己曾经可以不奋斗就得到的东西正在被外来者抢夺,自己的儿子无法考入大学,可能正沦为民工,外来者凭借拼搏和努力以及各种资源的盘活,抢夺了北京土著的资源、机会和未来。他出于本能的排外某种程度上说是维持虚弱自尊的方式。他是当下社会中数种具有“被剥夺感”的人群之一。是这个虚拟陪审团内最不理性的一个。

从影片的呈现效果看,拉着一帮人艺的话剧演员拍《十二怒汉》,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谱的事儿了。电影《十二怒汉》几乎在一个房间里就拍完了全片,纯靠大段大段的念白来推进剧情,这事儿要放在中国电影圈,除了找话剧演员,连凑齐十二个人都难;而正因为要改编的是这样一部在狭小空间中讲求精确和变化的电影,也确实适合一位摸透舞台法门的导演。

然而,一旦这帮人在这间满是标语、乒乓球桌等中国符号的房间里坐定,好戏才算是真正开场。由于刚看完了一场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导演脑洞大开来推动剧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设定。十二个普通中国人,果然每个都没让人失望,单就这一点,国产片也算在PK美国商业流水线电影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翻身仗。

这些人物的呈现,以及影片时不时地因为角色间的性格特征而爆发的戏剧冲突,占去了极大的篇幅。这既可以作为影片成功的一大优点,却也使得电影很难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每一处转折,计算火车开过的时间、计算老人走路的时间、女孩近视眼的细节等等,都与原作无异。但这也就够了。这些剧情的拐点,已经足够吸引住影院中观众的眼球。坐在我身后的两个中年女士,从一开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台词”,到最后开始激烈地分析剧情,甚至计算起每个陪审员这次是会投“有罪”还是“无罪”。这足以证明,对于大多数走进影院而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主线剧情已经足够了;应该是预见到了这一点,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画中。而这恰恰让所有演员都嗨了起来。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绪后的突然爆发、北京侃爷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韩童生谈起儿子后最终向真理屈服等桥段,都可以写进国内男演员的表演教科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围营造,一个多小时的场景都是固定的,这个场子的打造不能不费点儿功夫。《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曾经讲过镜头和视点的心理、视觉作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拍摄:为了营造“困境感”,他随着情节发展缓慢改变镜头(从正常范围,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将镜头的视角越放越低,直到镜头低于水平视线三分之一甚至能够拍到天花板,以创造一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一步步提升电影的张力。这精妙的设计之所以无与伦比,在于导演在不知不觉中以影像来干预着观众的观影感受,直到陪审员走出房间,才用高空的广角俯拍彻底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十二公民》虽然没有照搬这样的“镜头阴谋”,却也通过一场大雨前后的色温高低、光线强弱以及电闪雷鸣,很好地强化了辩论不同阶段的现场氛围。最妙的是片尾一个雨后夕阳下的温暖长镜头,让观众随着演员们走出纠结,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电影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照射进现实的生活。《十二怒汉》里展示出的内容,如权利义务的统一、美国的司法体制、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以及人性的阴暗、对生命的尊重、逻辑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而更加中国化的《十二公民》,其意义更多的,则是向越来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传递一种探问真实、珍视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识。这很基础,直接说出来甚至很傻,然而,这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电影:十二公民说的什么?

十二公民电影的背景设定是一群法学院的大学生英美法课程挂科,需要进行补考。而补考的形式是以模拟法庭的形式重现一个倍受争议的社会案件,挂科学生的家长充当模拟法庭的评审员,需要在学生阐述之后在一个封闭的教室内进行讨论,判定嫌疑人有罪与否并且达成12:0的共识。

模拟法庭讨论的社会案件是一个二十岁的嫌疑人被认为杀了他的生父。这个生父是一个二道贩子,与妻子离婚之后就把儿子丢弃了,有着不良生活习惯并且多次找儿子要钱。儿子被丢弃后,被富人收养,成为富二代。案发当晚,生父楼下的老人听到富二代与生父剧烈争吵,而后生父被发现被杀死家中,由此,该富二代就被认为是杀害他生父的凶手。

电影的场景主要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全剧凭借着十二个演员的面部表情、动作、对话将十二个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每个角色的特点。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审判员,在投票由11:1的投票一步一步变成0:12全部判定少年无罪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从而表达了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需要消除个人阶级、地域等偏见,避免代取个人情感,避免惰性思维之后在进行客观评价。

像《十二公民》这种电影,是不是几天就拍完了,就一个大场景,一堆人对台词?

拍是几天就能拍完,但是把写剧本的时间加进来可不是几天的事情。

12公民中每一个陪审员的性格分析,结合电影内容?

您找的是这个

1.一群演员基本上都有着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韩童生,真的太出彩。但不得不说,剧本本身有一个严重的瑕疵,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可信度基础。这是一群大学生,挂科补考也不可能要求拉着一帮家长到学校陪绑。先不说大学里都是一群成年人,就单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一点,也不可能把家长召集起来。这样的情节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这个事实性的问题出现在奠定整个故事的开端,是编剧和导演的失职。如果要改,其实有很多办法,简单易行,比如,学校有个法律社团,学生们要做西法的一次模拟课,并把这次课程计入学分。老师要求,如果计入学分,就要学生们各自寻找可以做陪审团成员的人来参加。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找来自己的父母,有的找到另外的人选。完全可以照搬现在的人员构成,又解决了真实性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改动,编剧和导演徐昂都不愿意去做。

2.徐昂是话剧导演出身,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一幕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话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台词功底极其深厚的演员撑着,不然戏就塌了。还好,这群演员不负众望。何冰演得算中规中矩,形体和台词还是有演员痕迹。当然,这与他的角色设定有关系。这毕竟还是一个变奏版的主旋律故事,检察院的植入要求决定了检察官必须是所谓的“一身正气”。但他发飙失控的几个场景还是极其显露功力的。问题是,这一场辩论之所以能形成,其实靠的是何冰一直在强调的“我就是想讨论讨论。”说了几次之后,剩下的对此毫无兴趣的人们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提议,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决定耗费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个动机在推动戏剧发展上的强度是明显不够的。

3.与何冰相对,戏份最多的韩童生,一个人基本撑起了半壁江山。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表面上有着老北京的一切特点,油嘴滑舌,市侩,民粹主义,善良,懦弱,而他深藏的部分也被演绎得很好。与儿子的矛盾所造成的严重的心理阴影都通过对所谓的孝道的偏执报复性地传递出来。他是所有12个人中最坚持判定有罪的一个。判断的依据从理性感性参半,一点点彻底沦为感情至上,最终,又回到理性,他决定无罪的举手瞬间是很震撼的结尾。其实,电影到韩童生举手宣布无罪的瞬间就应该结束了。但导演还是坚持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一群人走出了阴暗的房屋,走入了夕阳中,互相搀扶,互相交流。但问题是,那段场景的灯光存在严重问题,太像一幕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宣教公益广告。

4.韩童生右侧的数学老师,没什么存在感,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基本上指代当下社会中乐呵呵地和稀泥的普通人。左侧的房地产商,这个设定可以呈现一些复杂的意味。有钱,财富来自民怨很大的房地产,又是一名美女学生的干爹,但声称两人是奔着结婚去的恋人关系。提供了仇富的基础,应对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于为富不仁者的所有幻想。当他被人叫做资本家以及被小卖部老板满怀醋意地奉承的时候,那段爆发的戏还是很有张力的。从这开始,你就可以看出每个人身后都是一群人,指代着中国当下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被侮辱和被伤害过的人们。他们之中,有些人是某个领域内的强者,有些是所有领域内的弱者,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这个社会中被不同程度低被伤害过,这一点很有意味。就像那个房地产商一样,永远处于被误解、被憎恨与被奉承之中。这一群人的设定有些意思,又因为演技都很纯熟,基本上没有每个人做一个阶层代言人的悬浮和做作感。

5.再往右,蹲过冤狱的前混混儿,哥哥也被人所伤,至今残废。他的造型过于夸张古怪,有点漫画化了。尤其发型和说话的方式,过于浮夸和故弄玄虚。他代表着被法律或者说不负责的法律人伤害过的形象。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次模拟法庭,他被逐渐激活了回忆,在当下的案子上投射了自我的历史。他的愤恨以及对于社会的不满可以理解,但从造型角度讲应该更日常化一些。

6.医生,儒雅和理性的代表。中国当下新生代伪中产职业人的代言者。由于职业所见,困于道德和理性残酷现实之间。几句台词功底很深,小细节中都实戏,可惜戏份太少。这类人其实值得多写几笔,他们是中国都市中新生的中间力量,受过良好教育,有基本的教养,有不雄厚但算得上殷实的财产,有公共空间概念,但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与明哲保身。这种人难写,但如果写好,比那些市井底层都更要出彩,也更有价值得多。

7.小卖部老板,演技最出彩的几个人之一,某种程度上盖过了何冰,问鼎韩童生。他所有的动作都是日常化,市井化的,斜着、靠着、依着、歪着,精明,算计但也操劳的底层小商贩。对于法律这个过于学术化的词汇不太感冒,或者说不太信任,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更相信能花钱铲事儿,对于财富与权力有着典型的底层民粹主义情结和想象。他是最想把这次陪审团当做游戏的一个。他本人就是整体意义上“转型期中国人”的集合。没有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被残酷现实和困苦的生活教育过,又在市场经济的底层挣扎,见识了财富与特权的为所欲为,也磨掉了棱角。就即使这一次凑数,也是因为迫于自己的生计会被学校领导的爱人断掉才来的。对于被审判的“富二代”,对小卖部老板来讲,与其说是审判那个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审判那个标签。这个标签激发了他身上对于富有者的卑躬屈膝与憎恶混杂起来的复杂情愫。

8.老爷子,表演中话剧范儿太足,不是电影表演体系,换句话说,明显是在演。他的功能有两部分,一个是勾连历史线索,反右的经历以及那段经历中让他体会到的人情冷暖和人性善恶对于一个人的拯救与戕害;另一部分是现实线索,他大声喊道,那个作为证人的老头是因为想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才说出了伪证词。他说的其实也就是自己。这个社会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老头聊天。其实,历史线索可以淡化,现实这条线索可以强化。我们理解导演与编剧的历史担当,让那段历史不至于淹没,提及一下也让人们明白一场残酷的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会有多深远。但这与剧情的主线有些过于疏离了。

9.城乡结合部房东。一个聒噪的老北京,歧视外地人尤其河南人。其实正是这些外地人河南人养活了他,给他带来基本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一技之能。他眼睁睁看到自己曾经可以不奋斗就得到的东西正在被外来者抢夺,自己的儿子无法考入大学,可能正沦为民工,外来者凭借拼搏和努力以及各种资源的盘活,抢夺了的资源、机会和未来。他出于本能的排外某种程度上说是维持虚弱自尊的方式。他是当下社会中数种具有“被剥夺感”的人群之一。是这个虚拟陪审团内最不理性的一个。

10.保安。有点漂浮,演技还是不错。想考未果,成为保安。这个设定,现实中倒是可以见到,但就是过于小众。其实对于保安这样的角色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设计,一个“假装负责安全事务的摆设”就是中国保安的群像。他们以与大学生同样的年纪,却每天面对如此巨大的现实落差,完全可以产生很多心理痕迹。但是编剧选择了另外的线索。

11.卖保险的。天津口音倒口还是有问题,但形体不错。那种低眉顺眼、点头哈腰的劲儿使得灵活,几次有罪无罪的反转也正是没主见的小市民的典型。

12.主持人,角色设定为一个不讨喜的人,古板死板,书呆子气,演员掌握得也不好,算是所有人中最差的一个。

13.这类电影在中国银幕上很少见。但是它有个现实问题。小屏时代,人们选择去看大屏幕,还剩下为数不多的理由。仪式感,社交,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娱乐行为以及视听震撼。前几点原因都要求一部影片具有公共话题性,成为人们的谈资。这部电影显然不具备,那么单说最后一点,人们不可能花钱去大屏幕看一出话剧的。这部依靠演技和台词把人们钉住的电影,在票房上可能会面临极其惨淡的局面。总体上而言,这部翻拍自经典,又是和检察机构有合作关系的电影,能改编成这样,已经殊为不易。如果能把那些瑕疵改掉,它可以更进一步。

相关文章:

  • 陈印泉侯振鹏小品《分享大会》台词剧本
  • 俞灏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台词/演员的诞生
  • 郭晓东《推拿》台词|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
  • 小强小品《队长,我们被包围了》台词剧本
  • 岳云鹏孙越相声《有哲理的人》台词/欢乐喜剧人
  • 岳云鹏孙越相声《来自病房的你》台词
  • 王宁常远小品《男大当婚》台词剧本
  • 闫妮 周一围小品《办公室的故事》台词剧本
  • 文松宋晓峰小品《非诚不找》台词剧本
  • 黄杨双十一小品《单身大联盟》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