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我的团长我的团经典台词【《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让你最感动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让你最感动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1活人在泥里,死人在天上。说的是当时那个现实的社会。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的是他们的感情

3一直能把自个国家都丢了的军队配称军人吗?说的是他们的无奈

4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说的是他们的梦想

如何评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电视播的时候,天天守着看。说实在,第一次真没看懂,就只觉得似乎和别的抗日剧不样而已。后面在网上又看了好几遍,每次看似乎都有些不同的理解。才开始非常不喜欢烦啦和唐基,慢慢地又觉得他们又不错,又感觉他们都多不容易的,又都喜欢上了。该剧的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到位甚至连台词都没有的烦啦妈妈。我们从团长豆包小粹等的生平去感受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生存的艰辛,从烦啦不烦等等去感受作为普通一***士兵在抗战中的对局势对上峰的无奈,从小书虫法师等去感受信仰对人们形为的作用,从唐基的言形去感受做纯粹军人和军阀的不同,从迷龙李乌拉去感受被抛弃的东北四省不甘的呐喊。。。甚至从片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最后败走大陆的部份原因。

这是一部用心用作的电视剧,从台词道具环境选择都认真在做,没有其它抗日神剧的轰轰烈烈,没有特种以一敌百,没有美女战士的卖嗲装嫩,没有男女难辩的粉面娘泡,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狗血情节。。

写了那多,都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千言万语也就一个字:好!

向在抵御外侮及为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献身的前辈英烈们致敬!借法师的话:中华万岁!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团长的经典台词

其1:烦了对团长说,你就是一只疯狗,我怎么和你趴在一个窝里了……

其2:兽医说:我是兽医,你们是病人,来找我看病,哪怕你们说我是妇科都行……

其3:迷龙的一句特经典话,和你们是战友还不如和耗子当亲家……

其4:飞机迫降后,一群人穿着裤衩子在林子里奔跑,后面是追赶他们的日本兵,居然还有人喊“保持队型”,真叫人喷饭!紧接着,阿译要往旁边的一个树丛里藏,孟烦了说了一句特经典的话:“阿译,别往那儿藏,还嫌小日本打得不准是不?”……

其5:烦了说的:千年王八万年龟,小日本千年不变的打法,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我们冲了炮兵轰,我们趴窝了炮兵轰完步兵冲……让人抓狂,最新流行的绕口令啊……

其6:迷龙名言,他是个好人,他放个屁,我都跟他屁股后面吸……

其7:烦了先是对一个白毛巾挤眉弄眼,结果人家来一句“看什么看”烦了说:看看怎么了,长得跟万兽园似的……

其8:你们就只剩一条裤衩,也要用这条裤衩干死日本人……

其9:康丫在追一个逃的屁滚尿流的鬼子时,结果被孟烦了一枪毙命,康丫对着小鬼子的尸体啧啧的说:你跑,跑死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爆笑)

其10:团长: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堪称经典)

其11:英***医来给小太爷看腿时,大家扒他裤子,烦了大叫,还有人喊:胡大姐,我的妻……

其12:迷龙架机枪的架子打日本人的时候打坏了,正在摆弄 烦了突然冒出一句:这个你得去找日本天皇赔。(让人狂笑)

其13:飞机迫降以后,烦了说:要爆炸快跳飞机,康丫说:不能跳,摔死咯……

其14:烦了偷了东西还一脸义愤:不光是一军人,还是一爱***人,不光是一爱***人,还是一打仗的爱***人……激昂一番,连裤子都脱了,粉条还是被人给抽回去了!既搞笑又觉得辛酸,黑色幽默……

其15:迷龙和烦啦斗嘴皮子玩,迷龙损烦啦想小翠,用妖里妖气的女人腔说:大哥,你再来啊(扭着屁股从烦啦面前走过)要你不来我就被别人包啦哈(迷龙又忽然变成男人动静说)你敢!等大哥打完胜仗回来就包你!然后一扭一扭的上楼了……

其16:迷龙给五花肉磕头,磕好了来一句:你们继续整他。然后又跟一句:我叫迷龙,有谁欺负你告儿我,笑喷……

其17:死啦死啦:撤,给他们屁吃……

其18:烦啦:叫爸爸。雷宝儿:小鸡。烦啦:叫爸爸。雷宝儿:小鸭鸭。郝兽医:乖宝宝,叫爷爷。

雷宝儿:爷爷。烦啦瞥了眼郝兽医,憋着嗓子学老人腔调说:叫爷爷。雷宝儿:泥鳅。烦啦一脸无奈,郝兽医得意的领着雷宝去一边玩了……

其19:三米之内,立马到我一耳光煽得到的地方,我挑大兴安林……

其20:团长对小太爷给他起绰号的评论:烦啦烦啦,死啦死啦,横批,烦死啦……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的大结局是什么?怎么感觉好像没拍完一样?

他真正的让战争里的人成了人。不是手撕鬼子的大神,也不是指挥官手里的一个数字。

他们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他们大字不识,苟且度日。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认他们曾是这个民族最后的脊梁。

1.烦啦对团座吼出“我们竟然要把命交给你这样的人” 后,团座那几句无助又无力的台词:我很想把命交给你,那是件多么省心的事,只要你别把它当成路边的马粪。

那时看了不太明白,直到后来自己踏入社会,开始承担责任时,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帅们视士兵如草芥炮灰,死个人就像挠个痒痒一样简单。士兵对将军来说是蝼蚁,可对士兵自己家人来说,却是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谁的命不是命呢?

团座自始至终都把他的弟兄们的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从缅甸逃回来时,他望着那些被“丢”给日军的士兵跪倒在怒江边上。他想尽办法带他们回家。他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太多人的性命和期望。

2.烦啦去南天门前给父母请安,和老爷子大吵了一架,他赌气离开后,老爷子轻喊一声“了儿 回来”。

这个画面(见下图),演员不管是神态和语气都演得非常非常到位,把爱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时自己看到这一幕都看哭了。就凭这个画面和情节,就能把那些抗战神剧甩出银河系。

3.烦啦在禅达家人暂居的地方,配着剪花的场景念了一首词:

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 有情芍药含春泪,野竹上表霄 十亩藤花落古香,无力蔷薇卧晓枝 我愿意暂求借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花非花,梦非梦 花如梦,梦似花 梦里有花,花开如梦 心非心,镜非镜 心如镜,镜似心 镜中有心,心如明镜。

当年高中第一次看团剧,看到这段词时,真是惊为天句,写作文还借来用了几句,被老师夸个不停。

后来才知道这段词其实是从多个古诗词里拆出来组合的,然而即便如此,仍能在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美和心境。兰晓龙被称为兰妖,是有原因的。

以下是这段词各句的出处:

桃花飞绿水出自:

《宿巫山下》 李白: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出自:

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还有两句是出自清代才子倪国琏的古藤书屋对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出自白居易的《牡丹芳》: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4.《我的团长我的团》,从头到尾看过十几遍了。每看一次,心被掏空一次。

午夜梦回,我仿佛又听见龙文章在喊:“走!我带你们回家。”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一部分观众可能会以为, 这部戏不是歌颂***军队的么?历来看不起***的人,怎么也会说好?

《团长》不是《血战台儿庄》,而是《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恰好不是在歌颂***,而是在歌颂***的对立面——***思想和人民战争.

康洪雷团队够种,敢用辩证法拍戏。他们把电视剧当成工具,用来探讨自己的战争思想。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对***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思想的佐证。

首先,《团长》这部戏是在探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为什么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我们却屡战屡败?这个问题从宋朝到1949年,一直都在困扰中华民族。为什么宋朝反抗辽、金、元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为什么明朝被凶残的八旗军灭亡?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战败?为什么义和团运动被***?为什么八国联军能够攻占北京?为什么甲午战争会败给日本?……

一部分人对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失败,早就总结过原因——“落后就会挨打”. 而“落后就会挨打”的观点,无非是说客观实力的强弱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在战争的领域里,又可以拆成“素质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装备决定论”。

而《团长》这部戏,就是特地要否定这三个谬论。

  想一想,《团长》的剧本不是历史写就的,而是导演、编剧设计的。试问,为什么主角群是“人渣”组成的“炮灰团”?为什么主角龙文章怎么看都像兵痞、他的“团长”身份都是冒牌的?导演、编剧为何要这样设计?

换个角度来看。许多人刚看《团长》,以为它要歌颂***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功绩。那么为什么《团长》不去描写一个港片飞虎队一般,“精英中的精英”式的精锐部队?为什么《团长》不把主角塑造成士官学院毕业的“高素质职业军人”形象?

这种人物设定是有意为之。如果由“人渣”组成的“炮灰团”能打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说明中国绝不缺战斗力。如果兵痞出身,没经历任何专业训练,从实践中学会打仗的人能当团长,能服众,能带领部下打硬仗、打胜仗,那说明中国绝不缺人才。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中国拥有最可爱的人民,最优秀的士兵。

那么,中国既不缺战斗力,又不缺人才,为什么在外敌侵略面前屡战屡败?

《团长》整部戏就是在讲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系列回答

——中***队绝不是败在基层,而是败在“上峰”;

——中***队绝不是败在士兵手中,而是败在将领手中;

——中国的战争绝不是败在“基层”手中,而是败在“精英”手中;

——中国的战争,不是因为缺乏物资装备而战败,而是因为战士没有拿到食物和武器,因为食物和武器被高官们拿去当政治博弈的筹码了。

——中国的战争要胜利,恰恰不是要“上峰”、“钧座”、“精英们”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只要你们不拖后腿,不成为基层的阻碍就足够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这套精英与群众的道理, 最初是个哲学问题。从孔子、老子、庄子的年代就开始争论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人,反而不知道好坏是非吗?反而要那些养尊处优、从不实践的人发号施令吗?

然而两千年前就有的哲学问题,两千年后尚不能解决,可见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到了近代史中国存亡不绝如缕,干脆让历史去决定。是走群众路线的***胜利,还是精英路线的***胜利?是走群众路线的***思想能治国,还是走精英路线的修正主义能治国?历史都给出了答案。

《团长》这部戏的优点,在于回避了那些脱离群众的理论之争。大家都看了这部戏,观众心中有答案。影视文学作品讲道理的能力远远胜过哲学理论。

一个龙文章到整个川军团,多少人的心血乃至生命都抛洒在南天门一仗上了。按计划只要防守两天,而且可以攻克南天门。可是“上峰”们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掐架去了,人为阻止了虞师的攻击计划。一个团的孤军困守围城38天,必胜之仗打到弹尽粮绝、牺牲殆尽。打胜仗需要“上峰”、“唐副师座”、“虞师座”们冲锋陷阵,与战士们同生共死么?完全没必要。只要这帮龟儿子不要为了私利阻碍基层,就足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团长》不但不是为了歌颂***军队,反而是在替***军队反思他们的失败。而且这反思相当地全面。从士兵素质、将官素质、武器装备一直反思到战争的本质规律。

首先说士兵。解放后官方一直宣传***军纪涣散、士气低落、贪生怕死等等,所以屡战屡败,一溃千里。***将领不服气、老兵不服气、***的80后90后粉丝们也不服气。

于是《团长》这部戏就专门讲了,***有精锐!以张立宪的特务营为例,***精锐部队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爱国热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是,这帮精锐们却被训练得无限忠于长官。虞师的师座有精忠报国的心愿,这帮精锐就有沙场效死的机会;若是别师的师座决心退避三舍。保存实力,那个师的精锐们又该怎么办?

导演编剧为了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设计了前线谣传“虞师座在第一轮空袭中被炸死”的一幕。这时虞师的精锐,全部溃不成军,放弃阵地。可是被他们当成“人渣”的炮灰川军团却突然堵住了逃路,团长龙文章举枪大骂“虞啸卿指挥不利,死有余辜,我军立刻组织反扑,川军团带头上,你们哪个敢逃跑就地枪毙”。

失去了效忠对象,这帮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装备精锐也如秋风落叶一般,为什么“人渣”组成的川军团不退反进?

答案在前面的剧集里已经给出了无数次——川军团效忠的不是“师座”,而是国家、是百姓。

导演、编剧用心良苦,不愿留下一个辩证的疑点,特地早早就安排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龙文章冒充团长的戏。龙文章的辩护词冗长荒诞,只是为了一个意思:我要保家卫国,为我们中国人沙场雪耻。

可是他就是不愿如***精英们那样慷慨陈词,而是冒着得罪法庭被判死刑的风险,像绕口令一般把中国数十个战区上百场战败和沦陷城市一个个数出来——为什么他不喊口号?因为口号是精英们的专利;对这些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却总想着怎么死在战场上的人而言,口号早就烂了、臭了、脏了,喊口号不但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别人的侮辱。

话说回来,川军团更加敢于作战, 敢于牺牲, 为什么不说川军团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精英”呢?

“精英”这个词很容易误导人的思维。于是有人以精英为荣,有人以精英为耻——“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精英”与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由人的内在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外在属性定义的。因为“精英”一词就是相对于“大众”而言,本来就是把人与人的外在属性拿来比较,得出的“观点”。

遇到“大直若诎、大巧若拙”的人,他们会被定义为“精英”吗?“曲突徙薪无人问,焦头烂额为上宾”,曲突徙薪的人会被定义为精英吗?遇到孙子兵法中说的,“无智名,无勇功”的善战之将会被定义为精英吗?

“精英”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属性把其他人的外在属性都比下去的结果。“现代化”让人类只注意人的外在属性,老忘记人的内在属性。无数的人都在修饰自己的外在属性,而鉴赏这些外在属性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标准”、“财富排行榜”、“选美大赛”、“时尚杂志”……

对那些思维以“外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过分爱美的女性,如果发生毁容(甚至只是暴食变胖)这样破坏“外在属性”的事情,便可能摧毁她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对那些思维以“内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讲义气血性的志士,如果发生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这样破坏“内在属性”的事情,便也可能摧毁他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为了“外在属性”不被破坏,“精英”们永远都在改变、升级自己的外在属性,美容、升官、健身、住房、汽车、名誉……为了保护“内在属性”不被破坏,另一类人每时每刻都在“养气”、“养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太平盛世”里,肯定是“精英”们容光焕发,举世瞩目。可是真正到要国耻未血、民恨难灭时,谁才能抛头颅、洒热血?谁能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了中国数千年的难题。打从汉朝开始,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晋更有“精英”坐肩舆、挥羽扇,对百战归来的将领们笑道“你们几个都是会打仗的丘八啊”。

《团长》为了用影视手段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让主角群“川军团”们彻底远离“外在属性”,把他们塑造成“精英”的极端对立面。衣衫褴褛、油腔滑调,被当成“人渣”、“炮灰”来对待。主角们的“外在属性”被编剧、导演彻底拆散了,他们的“内在属性”呢?论仁、信、智、勇,哪一点输给那些精锐呢?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不是好兵,一定要油头粉面、衣着光鲜、端正笔直才是好兵吗?

这里或许会有一个疑问. 我反复夸川兵团能打仗, 敢于牺牲, 但又要怎么看待主要角色, 如孟烦了的贪生怕死呢?这也是《团长》对草根的表扬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团长》这部戏,体现了它导演编剧们对战争的几项思考。除了前面两个问题之外,也谈论到了军人面对生与死的犹豫。其实《团长》用了两个主要角色的故事来反思这个问题,孟烦了只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则是师长虞啸卿。

孟烦了和虞啸卿是刻意准备的对仗.

从整部戏来看,孟烦了其人一直是恋生惧死;直到到军事会议,成功劝阻师部放弃攻打计划;再到与父母爱人诀别,第一批攻入南天门树堡,随川军团坚守38天,最终差点以死殉国。孟烦了最初的一无所有,本来是最不该怕死的, 但最怕死. 到后来, 他收到父母来信,到与小醉相爱,到父母来前线,他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 拥有越来越多无比珍贵的东西, 孟烦了应该越来越怕死才对,可他在剧中却最终能以死报国。

再看虞啸卿。虞啸卿其人一直是慷慨激昂,不惜以死报国;直到军事回忆,师部攻打计划被彻底驳倒,心灰意冷,差一点成功举枪自杀;可是他最后却在必胜的把握之下,阻于上峰军令,作壁上观,38天不去增援被他亲自送上战场、对他崇拜得像神一样的虞师子弟。虞啸卿从最初毫无胜算,到后面胜券在握,他应该越来越想胜利才对,可他最后却背叛了整个川军团。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能明白为什么两人有截然不同的趋向否?

生,人之所爱;死,人之所惧。为何而爱,为何而惧?孟烦了怕死,本没有错。他何尝不是打了五年仗的老兵?刚入伍时何尝不是雄心万丈?可是跟着***走,败仗太多了,无谓的牺牲太多了。的第一批入缅部队一触即溃,从深山老林里衣衫褴褛地逃回来,“日军追都追累了”。军人不怕牺牲!但军人害怕白白牺牲。仅仅怕死的话,孟烦了为什么不当逃兵?孟烦了怕的, 是轻于鸿毛的白死.

从这个角度看,虞啸卿恰好与孟烦了相反。虞啸卿在湖南吃面,背上被人贴纸条“国难当头,安能坐视”,于是尊严受伤,从来不坐。南天门的攻略被否定之后,他甚至要举枪自杀。孟烦了因为害怕白死,敢当逃兵;虞啸卿因为“荣耀”丧失,宁愿自杀。

再说孟烦了贪生。他贪生又是为了什么呢?眷恋故乡北平,想念年迈的父母,爱上一个内心淳朴的妓女。这些全部是人类的真情实感,与“外在属性”无关。

再看看虞啸卿,到了最后一仗的末尾,唐副师座指着树堡对犹豫焦躁的虞啸卿说“你想做岳飞,那里就是风波亭”!“你要想想岳飞26岁就做了都统制,相当于军长。可你35岁了还是个师长。你要死了,没有人会记得你哟”。虞啸卿作何反应?他茫然了……国难当头,他不敢坐视, 一直不坐;川军团在山上生死未卜时,他倒为了个人功业,一屁股坐下了!山头上千余名战士弹尽粮绝、垂死挣扎的时候,他却因为自己35岁还只是名师长,犹豫了!!

 孟烦了是彻头彻尾的草根,没有那么多国家大义盘旋在脑子里;他贪生怕死是为了与亲人、爱人的情感,他奋不顾身,也是为了亲人、爱人们的幸福。天下兴亡,苦的不都是百姓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反抗得最剧烈的,不也是百姓吗?

虞啸卿是彻头彻尾的精英,没有那么多七情六欲让他方寸不安;他不惜自杀明志,是为了荣誉,他用川军团上千条人命换来军长之位,不还是为了荣誉么?这种差别的根源是什么,阶级性嘛!

虞啸卿在乎的,孟烦了为什么不在乎?孟烦了惧怕的,虞啸卿怎么不惧怕?军衔、勋章、英名、史传,终于战胜了全身溃烂的张立宪临终时哀怨的目光吗?

导演把虞啸卿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从头到尾都令观众欣赏,可是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结果呢?其实导演编剧设计虞啸卿这个角色,也不是为了探讨生死而已。他们在这里还安排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像虞啸卿这样的人,最终也能忍心辜负战友?

  虞啸卿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虽然过于注重荣誉,却能身体力行,为人所不能。自己的胞弟临战脱逃,他能亲手将对方杀死。当攻击南天门计划被否定后,甚至一度自杀。没有人有能力拿生命来作秀。他是精英,而且是精英中有真才实干、品德高尚的优秀分子。这样浓眉大眼的优秀分子,怎么还是背叛了“袍泽兄弟”,“变成唐基那类人了”呢?

这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将领,一开始就承认了体制对自己意志的支配。一个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人,一旦面临个人意志与组织的意志不符合时,就一定会遭遇两种意志的天人交战。这是东西方哲学共同的难题。如果矛盾不可调和,要么让组织的意志彻底打败个人的意志,要么个人的意志与体制彻底决裂。前一条路将面临人格毁灭与重建的巨大精神痛苦。后一条路则将与组织的力量对抗,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在《团长》这部戏中,南天门对虞啸卿而言就是风波亭。

无论怎么看,虞啸卿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满腔激情的爱国主义者。如果这样的人才都败给了体制,败给了“上峰”的政治争斗;我们就不该追究个人的问题,而应该反问——为什么不把这些该死的“上峰”打倒?怎样才能把这些将英雄变成犹大的“上峰”打倒?

所以说《团长》这部戏不是在歌颂***军队,他们恰恰是在咒骂整个***。唐副师座和兽医称兄道弟,在兽医死后抱着他坟头痛苦,难道唐副师座天生是坏人吗?可是这样的人在劝说“贤侄”虞啸卿放弃增援南天门的川军团时,却一丁点惭愧都没有。令人恨得咬牙切齿。

这就是体制改造人的力量。也不是体制改造了人,而是运转体制的“上峰”们,借用体制的力量改造人。正是因为体制的力量如此强大,所以导演编剧才让主角龙文章自始自终都竭力游离于体制之外,只对手下弟兄负责,不对任何上级负责。即便是面对虞师座的推心置腹,也终于嬉笑对待。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一直都是对的。

***的军队不缺英雄,不缺战士,不缺训练,不缺技术,不缺武器装备,不缺爱国精神,不缺舍身取义……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是“多”了东西。他们的“上峰”太多了,他们上峰的“有所作为”太多了,他们队伍中的精英太多了。

一个腐朽的权贵集团,如果放手让百姓们自己去保家卫国,也不必走到丧权辱国的地步。一个不腐朽的权贵集团,若生怕百姓、群众、基层在斗争中壮大自己,每事一定要插手干涉,一定要往基层中植入自己的意志,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将贻害天下。

天下是精英之天下么?天下是权贵之天下么?如果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兴亡盛衰,岂能只让精英、权贵们做决定。从慈禧,到李鸿章,到蒋介石,到汪精卫,这帮人觉得“无力回天”、“抗战必亡”时,有问过全国百姓是否还有余力吗?当他们觉得有必要“曲线救国”时,有问过全体百姓是否都丧失斗志吗?自己要卖国,不但不组织百姓起来救国,还要打击勇于救国的百姓,这帮人又岂止是卖国贼而已呢?

《团长》演到最后,就连疯疯癫癫的龙文章也第一次眼中含着泪水。他们也许禁不住在想,“何必要做军人”?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一个故事来。根据地上演《白毛女》,演到喜儿的未婚夫回乡得知惨状时,战士们含泪举枪大喊“去参军”、“去参军”!

 电视剧的结局处,带着大队人马来烈士陵园吊唁的那位老人,多半是台湾回国探亲的将领,也许就是功成名就的虞啸卿。对精英而言,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才能换来他们人格的不朽。而站在陵园远处观望,然后独自穿过闹市的老人,本该是故事的叙事者孟烦了。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战场上的功绩已被历史冲刷湮没,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功名。他的人格又需要哪种形式的不朽呢?导演在这一段处理得非常好。老者静静地走过闹市,身边的青年们都在舒畅地享受阳光和自由,从他们的欢笑中仿佛看见了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这才是军人真正的不朽——凭借自己舍生忘死的战斗,使那些和自己昔日战友们一样的年轻人,终于不必再为国难叹息痛恨、转战他乡、马革裹尸,终于可以在阳光下享受自由。

相关文章:

  • 小品《小护士拔牙》台词——笑傲江湖
  • 柳岩小品《真相》台词剧本——喜剧总动员
  • 刘子昇合文俊小品《放他走》台词剧本
  • 工匠精神小品《东方美》台词剧本
  • 扶贫戏剧小品《圆梦》台词剧本
  • 欢乐饭米粒儿邵峰孙涛小品《选美预赛》台词剧本
  • 萧鸿鹏小品《严师出笨徒》台词剧本——我为喜剧狂
  • 于洋邵峰小品《误会》台词剧本(欢乐饭米粒儿)
  • 小沈阳宋晓峰小品《老人与山》台词剧本
  • 潘斌龙崔志佳小品《健忘老爸》台词剧本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