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始皇帝宝具台词【你为什么不喜欢fate系列游戏?】

你为什么不喜欢fate系列游戏?

先说结论:

剧本大多无感,卡池过于狠毒

台词经常不说人话,全世界都是日文语序让我感到极端不适。很多时候看到一句汉字台词,都大概能反推回日语该怎么说,太影响深入剧情了。(直到遇到方舟剧本,我开始思索是不是游戏的固定模式是不说人话。

那剧情本身呢,我有喜欢的,比如六章、2.3、1.5.2、1.5.4,但因为台词让人不适应经常看得很快。

仿佛用最细的吸管喝饮料,不管饮料好不好喝,我人先累了。而一个厨力游戏,如果无法通过剧情打开我的厨力,我还怎么喜欢它。

月球历史真的劝退。我很难接受性转,尤其是源义经的性转和着装,以及尼禄面目全非。月球史一般修改不想计较,其实大部分我们熟知的有魅力的角色或者人物,进了月球之后反而失去独特色彩。但例如尼禄和源义经是真的想骂人。不列颠伟大的亚瑟王sq着装礼装卡和赌场兔女郎,我真的觉得不应该,你让旧剑穿一样的服装我同样觉得不舒服。

那么作为一个某点点点的PPT游戏都可以玩三年不弃坑的人,我在这个游戏里面只看美男子行不行呢?

行啊!可是!卡池是怎么一回事?我可以自动脑补找粮,自行增加厨力。可你不能让我一直抽不到新角色啊,这样让我怎么更新厨力,我从来没刻意氪要花嫁,为什么都可以二宝?我氪老福为什么给我白贞

我能脑补白贞个啥,对我说“我对你有爱恋之情?

半年了,唯一金卡就是今早出了个马斯。始皇帝池给了个虞美人。你个厨力游戏总是不出我想要的角色,让我怎么继续厨?

只能说个人有自己的偏好吧,我对召唤英灵战斗的故事感兴趣,然而其实只有fz动画符合期待。fate系列确实抓住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题材,但它的故事铺开、它的游戏机制、卡池概率无法拴住我。还能怎么说?较真的人去看正史,福袋党不配获得咯。

帝国设计师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我是鉴镜,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李斯和赵高的斗争说到底是君权和相权的斗争,李斯的失败是相权对君权的失败。在秦朝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相权干不过君权就在情理之中了。丞相手里那点权,说白了是上面给的;不开心了随时拿回去,而且重大款项都要董事长确认批准才能执行,而赵高,真是披着董事长皮的狐狸。真正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在董事长代理赵高这里。

秦始皇一天要阅览签批数百斤的文件,大小事务都要过问,可想而知李斯这个丞相只不过是个幕僚罢了。后来二世继位为什么李斯急着要见二世,还是因为没有皇帝的旨意他这个丞相什么也做不了。

再者,谁离最好权利最近谁就占得先机,谁就更能分享权利。李斯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是外臣,见皇帝还是要到内廷,而赵高是內臣,更方便见到皇帝,就更方便影响皇帝。赵高不断进言让二世远离宗亲,远离大臣,以保持皇帝的神秘感,而二世采纳了赵高的建议,李斯相见皇帝就更难了。

最后,赵高是个阴谋高手,术业有专攻。李斯的才学、手腕,都是用来做事的。赵高的时间都是用来算计人的。原来有部老动作片,李连杰演的,里面有句台词,“你打了八年仗,老子打了八年人。不管你是谁,到了这里就得听老子的。”有史以来,帝王将相,才子英雄,有多少是落到小人之手的?从沙丘之谋李斯同意赵高杀扶苏立胡亥开始,李斯事实上已经被赵高胁迫,在经过离间君臣,李斯基本上无法再见到二世,然后通过“指鹿为马”清楚了异己,赵高已经没有反击之力。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有能力?

我提名清高宗乾隆帝。

清高宗乾隆帝绝对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说清高宗乾隆帝只有“帝王性”没有“人性”。

这一点,清高宗比明太祖朱元璋还要强。

明太祖虽然也刻薄残忍暴虐同时英明干练果决,但是明太祖心里始终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就是他的儿子们;我们看到明太祖可以毫不犹豫的处死自己的女婿,但是他永远狠不下心对待自己的儿子,他对待自己儿子永远是一个慈父,哪怕他的儿子残杀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秦王、齐王)

但是清高宗乾隆帝不一样,他对自己的儿子也依然保持了一个“英明帝王”的本色,他骂死了自己皇长子,甚至皇长子死后几年还要公开奚落自己这个长子原本就是“废物”;到老以后对皇长子有一点点愧疚之情,所以对皇长孙比较宠爱,可是当皇长孙违规接触外臣,乾隆帝就毫不留情的对皇长孙进行处罚,剥夺了他的王位,造成皇长孙惊吓过度而死。

康熙帝、雍正帝再怎么残酷,内心总有一点点柔软的地方,总有几个大臣能说说心里话。比如雍正帝在怡亲王、鄂尔泰、李卫等亲信面前就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

但是乾隆帝没有这样的亲信,即使是和珅也只是被乾隆帝当做工具人。

清高宗乾隆帝可以坚持“早上5点上班,下午8点下班,全年无休”的587工作制一直到70岁(乾隆四十五年)

有优秀的学术能力,清高宗写诗没有灵性,但是知识量绝对是清帝第一,一首诗要用七八个非常生僻的典故,对儒学掌握程度堪称是大儒级别。

有非常优秀的智力,因为学习语言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智商,乾隆帝精通满语、蒙语、藏语,甚至会一点缅甸语,这说明乾隆帝智力的优秀。

甚至清高宗乾隆帝花钱、挣钱的能力也是历代帝王之最:

乾隆帝治水,赈灾这两项砸了两亿五千万两白银;

更恐怖的是,他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少收了将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赋税。

他干完了这些,在乾隆六十年退位时国库还有六千多万两的存银。(由于通货膨胀,大体相当于雍正时期4500万两左右)

那么,为什么乾隆帝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之前我看《清高宗实录》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时,有一个特别大的困惑:

为什么所有大臣都在试图欺骗乾隆帝?

这种欺骗不分满汉的。

读《清高宗实录》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就是我发现乾隆朝几乎所有官员,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生活信条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让我特别不能理解。

有些大臣可以说明知道被乾隆帝揭穿谎言的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比死还严重,但是绝大多数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第一选择是欺骗皇帝。

乾隆帝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测谎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拆穿自己臣子给自己撒的谎。

有的时候我甚至认为乾隆帝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来的冷酷残忍和他一直饱受大臣们欺骗有很大关系,这种充满谎言,洪洞县内无好人的环境别说乾隆帝,就是我们普通人生活几十年也会性格大变,对人不再有信任。

乾隆朝的大臣们撒谎到什么程度?

以我之前回答的清缅战争为例,最初乾隆帝不知道是缅甸国入侵云南,还以为是境外强盗入境作案,所以他让云南巡抚刘藻处理,刘藻和云南绿营被缅甸军打的落花流水。

刘藻的第一选择不是老老实实说实话,而是天天谎报战功欺骗乾隆帝;他的谎言最终被乾隆帝直接戳穿:

“焉有马上用藤牌的道理?”(藤牌很大的盾,不可能在骑兵作战中使用)

直到乾隆帝把刘藻调出云南,缅甸入侵的情况才真正被乾隆帝掌握。

另一个例子是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帝先后派庆复、纳亲作为前敌总指挥,这两都是满人,庆复是兵部尚书,纳亲更是他的心腹,但是这两位满人大臣在前线失利时,第一选择也是对皇帝撒谎;哪怕他们明知道乾隆帝刻薄寡恩,谎言被戳穿就会死。

最后一个例子更绝。

乾隆帝第二次征缅,派的是自己正皇后富察氏哥哥的儿子明瑞,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很喜欢自己的去世的正皇后,爱屋及乌,也很喜欢明瑞。

他本意是派明瑞去前线立功,他以为缅甸很好打。

结果明瑞断后战死了,乾隆帝心痛欲狂。把率先丢下明瑞大部队撤退的副将凌迟处死,他的父兄都被乾隆帝抓起来砍头。

但是,真正害死明瑞的凶手,在明瑞求援时拒不援助的云南巡抚鄂宁通过谎言欺骗乾隆帝,乾隆帝居然相信了鄂宁谎言,还升了鄂宁的官,让他接替明瑞担任云贵总督。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鄂宁是雍正朝政坛大鳄鄂尔泰第三子,他的两个哥哥和堂哥都因为乾隆帝忌惮鄂尔泰家族影响力而死,大哥二哥是被乾隆帝强行文职改武职,死在了西北;堂哥鄂昌牵扯到文字狱被自尽。

这种家族被猜忌情况下,正常人肯定都选择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但是鄂宁居然就敢选择不救援明瑞,事后欺骗乾隆帝。

但是精明的乾隆帝很快就发觉事情不对,鄂宁先被从云贵总督贬为福建巡抚,又从福建巡抚贬为蓝翎侍卫,史书上记载鄂宁在被贬为蓝翎侍卫后很快病死,我个人觉得不排除被吓死,或者为了害怕乾隆帝继续追究,被病死的可能。

这种例子在《清高宗实录》里比比皆是。

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

后来我看了作者哥们儿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写的监狱小说《四面墙》,我才恍然大悟。

“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最顶峰时,君臣关系已经异化为牢头狱霸管理监狱犯人的模式。

宣传中的君臣相、君臣互信根本不存在,真实君臣关系就是牢头和犯人的关系。

用《四面墙》里台词说:

你们骂大哥们是傻13,你以为大哥们不知道?他们心里清楚的很,可是人家不在乎;傻13怎么了?你再怎么骂傻13,不还是要被傻13管?不还是要对着傻13点头哈腰。

大哥们才不在乎你心里怎么骂他,人家只要能管着你,整天牛13灿烂就行。

只有“牢头狱霸和犯人”的关系模式才能解释为什么乾隆帝为什么看上去像一个超人。

因为只有超人才能管得好这帮大臣们,就和只有在社会人才能在监狱里做牢头狱霸是一个道理。

在“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情况下,要做一个“好皇帝”就必须是一个超人,各种意义上的超人。

所以我认为乾隆帝是“东方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才会出现的怪物。

一个具有超凡自制力、智力、学术能力、武力、熟悉政务、深谙人性,内心冷酷无情,几乎没有人类正常情感的纯粹的政治怪物。

秦始皇把老百姓的菜刀都收走了,怎么还是灭亡了?

“刀具是有形之物尽可收缴,但刀具后面的无形之物要如何收缴?”——电影《秦颂》台词

统治者可以收走百姓的菜刀,但收不走不堪重负而走向反抗的人心。秦王朝的严苛法律、森严的社会阶层、以及滥用民力,这些都是导致人心思乱的因素。当百姓对压迫实在无法忍受之时,有没有菜刀其实并不影响他们造反,因为不造反也一样是死,还不如拼命搏一条活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描述了秦朝末年的起义景象,没有刀具,把木棍拿来一样可以做武器,百姓拿着它一样造反了。

古人动不动就说吾之子房,难道后人中就没有超越张良的谋士吗?

题主好,我来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子房”即指张良,子房是他的字。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同为刘邦麾下重臣,帮助刘邦崛起并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因此被后世称为“谋圣”。

“吾之子房”语出自《三国志?荀彧传》,在《三国演义》第十回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具体为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叔侄离开袁绍前来投奔,曹操在同荀彧交谈后心情大悦,称赞荀彧为“此吾之子房也”,随即对荀彧委以重任。

除了荀彧,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以此称赞自己的谋臣刘基,也就是在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除了以上二人,我们其实很少能看到其他君主将自己的谋臣与张良相比,至于影视剧中的台词则多为杜撰,并没有靠谱的出处,也就谈不上动不动就说吾之子房了。

那么,为什么后世君主喜欢将谋士比为张良,后世就没有能够超越张良的谋士了吗?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张良深谋远虑,在秦末汉初的天下大潮中辅佐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并能功成身退,已经成为足智多谋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冠以“谋圣”称号。能够与张良相提并论,是君主对谋臣最大的赞美和期许。

张良是秦末汉初的传奇谋臣,祖先曾经五代相韩,家世显赫。在博浪沙狙杀秦始皇未遂后,张良逃亡下邳,得受《太公兵法》,后率众投奔当时刚刚起事的刘邦,以其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深受刘邦信赖。

在楚汉之争中,张良在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谋臣的作用,为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贡献良多。

入关之战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层层破除秦军阻碍,仅用时一年,就领先项羽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完成了既定的战略部署。

入关后,张良意志坚定,分析利弊,劝谏刘邦约法三章,保境安民,为之后的楚汉相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在鸿门宴上,力保刘邦脱离险境,做好收尾工作,并在项羽团队内部埋下分裂祸根,充分展现了张良的大智大勇。

分封诸侯时,刘邦原本只据有巴蜀地区,是张良通过个人关系,为刘邦争取了更大的地盘,并建议他烧毁栈道,蒙蔽项羽,休养生息,利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吸引楚军的注意力,为刘邦出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张良提出了“下邑之谋”,制定了具体的战略部署,策反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三管齐下,彻底扭转了楚汉相持的局面,使刘邦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汉朝建立后,张良又劝谏刘邦定都长安,封赏雍齿安稳人心,为汉初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论功行赏时,汉高祖刘邦盛赞张良,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自此开始,张良以其深谋远虑的智慧和洞彻全局的眼光成为了后世谋士的楷模和效仿对象,曹操和朱元璋对荀彧和刘基的称赞,也正是基于此。

一方面,君主希望自己的麾下能够有像张良这样的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把握大局,进而统一天下,荣登九五;

另一方面,谋士们希望自己能达到张良的高度,依附英明的领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理想,名垂青史。

所以,用张良来称赞谋士,是君主和谋臣的共同美好愿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2.“吾之子房”的说法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说出口的,并且对谋臣来说,这句话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

张良所处的秦末汉初时期,群雄逐鹿,共灭暴秦,他和君主刘邦一起努力打拼,终于成就了不世功业。

那么根据张良的这种情况,“吾之子房”就不能随随便便拿来比喻谋臣,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我们上文中提到的荀彧和刘基,都是完全和这个标准相契合的。

荀彧生活于东汉末年,那时群雄并起,他和叔叔先是在袁氏集团跑业务,无奈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只好投奔还在创业初期的曹老板,却不想新老板慧眼识珠,不仅连称“吾之子房”,还委以重任,从此开启了一段君臣佳话。

刘基也是如此。自从被一把剑逼出了浙东之后,他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先后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中原时出谋划策,又在立国后劝谏立法止杀,堪称明朝劳苦功高的创业者之一。

从荀彧和刘伯温的经历来看,与张良是何等的相似,他们都起于乱世,都具备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思维,对于大局有着超越旁人的认知,能够在纷乱的战局中把握住一线生机,从而克敌取胜。同时,他们都具备政治家的素养,对人心和权术的把握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这影响了他们在各自朝中的地位,也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张良之于刘邦,荀彧之于曹操,刘基之于朱元璋,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后两位均以刘邦自比,以谋臣比张良,除了对属下的盛赞以外,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和野望,但这里面,还有一层寓意。

汉朝建立后,刘邦因为种种原因诛杀了部分功臣,就连功臣之首萧何也要靠自污这种低级手段来自保,一时间朝中人人自危。只有张良心向黄老,一心修道与世无争,哪怕卷入了立储之争也能及时抽身而退,真正做到了片叶不沾身,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和刘邦的君臣之义,实在是两全其美。

曹操和朱元璋应该也有这种期望在其中,毕竟自古以来君臣无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共贫贱,不见得能够共富贵,这种希冀,就像雍正对年羹尧所说的,“总之,我二人做个干古君臣知遇榜佯,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

这是刘邦们的美好愿景,也是张良们的最终期待,可惜,历史总是相似的,却无法复制。

东汉建安十七年,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洪武四年,刘基入京谢罪不敢归乡,忧愤成疾。洪武八年,朱元璋遣人送刘基还乡,回去后一个月就病逝了。(一说胡惟庸投毒,民间盛传为朱元璋所杀)

3.滚滚长江东逝水,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很难确定后世谋臣有没有人比张良更强,但我们能够肯定张良不比后世任何谋臣差。

华夏大地的历史太过久远了,各朝各代的谋臣猛将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为了评比优劣,分出高低,自古以来就是争论不断。对于张良的评价,仅从“谋圣”的称号就可见一斑。

在演义戏本里面,我们常常能听见一句话,“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将张良和姜子牙相提并论,是长期以来在潜移默化中的约定俗成。

在张良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一千年后,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立了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武庙设立后,唐宋元等朝代多次进行增减,但张良始终占据着配享的位置,一直不曾改变。

对于后世中有没有超越张良的谋士,这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必须带着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仅凭个人喜好。相比张良,后世名气更大的谋士寥寥无几,再充分考虑其成就地位和生前身后事,能够拿来比较的大概仅剩一手之数了,对于这种情况,就以我们内心中思考的那个人为准吧,他或许胜过张良,或许不能,但历史中总会有他的一页记载。

对于张良,存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个信奉黄老的汉朝留侯,也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汉初三杰,而是那个在博浪沙孤注一掷的韩国贵族。

那石破天惊的一锤,似乎给秦王朝敲响了丧钟,而刺秦的张良,也刚刚走上历史舞台。

两千年后我们回望过去,张良是不是汉朝之后第一谋士无从确定,但我们能够清晰的知道,曹操和朱元璋曾经指着荀彧和刘基说道:

此吾之子房也。

我是爱读书的莫道疏狂,欢迎点赞关注。

相关文章:

  • 赵克侯振鹏迟永志相声《扒马褂》台词完整版
  • 电视剧《欢乐颂二》台词字幕
  • 电视剧《都挺好》台词字幕
  • 贾玲李晨小品《骨科风云》台词剧本
  • 胡杏儿《亲爱的》台词/演员请就位第二季
  • 邹云清费启鸣马伯骞《最好的我们》台词剧本
  • 王锵董思怡丁程鑫《以家人之名》台词完整版
  • 张月刘芮麟《被偷走的那五年》台词剧本
  • 金靖刘胜瑛小品《机场培训师》台词剧本
  • 孟繁淼小品《侦探柯比》台词完整版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