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我不是潘金莲台词【你看好范冰冰的演技吗?】

范冰冰主演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你看好范冰冰的演技吗?

范冰冰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非常出色。这部电影的编剧刘震云在做客深度人物访谈节目《星月对话》时就褒奖了范冰冰的表演。

江月:当冯小刚导演决定要拍《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就是关于李雪莲这个人选,大家也都比较关注,所以最后定了范冰冰,很多人还是有疑虑,总会觉得,因为她太时尚,比较好看,会跟这个农村的这个妇女有反差,您会有这样的疑虑吗?

刘震云:没有。他特别爱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就是别人不这么认为的事,别人认为这个事它不成立的事,这就是他想做这件事的动力,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冰冰、她过去因为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大家就觉得从她过去的人物形象来判断,她可能会演不好这个形象,但是幸好小刚不是,小刚打电话跟我说件事的时候,我觉得挺好啊,试试呗,其实冰冰她跟其他演员最大的不同,是这个演员没有架子,知道勤奋,知道事先工作的重要性。她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个背后下工夫的人。她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就有的演员就是拍摄的话,就是他到现场会很晚,甚至掐着点去,冰冰从来不是,她一定提前就在那儿,在那儿她在琢磨自己的表演,这种付出她是非常乐意的付出,而不是说我有什么功利的目的。

《我不是潘金莲》好看吗?

这是一部难以言说的电影,这是我在观影结束之后最大的感受。如果仅仅作为一部黑色喜剧来看待,它的完成度是让人满足而受用的,但却似乎不足以匹配导演冯小刚为这部新作增添的一大堆注脚里酝酿的野心勃勃。

比如作为一个因为条件有限只能看24帧3D的观众,本片在技术上所给我的反应倒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还要直接和显见。圆形画幅的呈现最后达到了宣传噱头之外的惊喜效果,拱桥上下的一天一地,流水左右的一动一静,在构图上都能看到各种精致的思考。像是一面映照着戏里戏外两个世界的镜子,也像是窥视着那个你无法触及却又近在周身时刻上演的世界的瞳孔。圆方两种画幅之间的第一次巧妙切换让电影院里的我起了一身鸡皮,穿梭的隧道将故乡的圆融与北京的规序一瞬间打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而婺源的取景也都美得那样有分寸,在让人心神荡漾与克制舒缓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同样余韵的还有配乐,急促又敞亮的鼓点密密麻麻地砸下来,像是春天里伴着雷声的鼓噪第一场落下的骤雨,又像是一被串慌张响起的幽微的心跳声碾碎的脚步,漫天起伏,跌宕不止。

李雪莲冒雨去讨说法,此景摄于江西婺源。

再说回到这个故事。永远浸泡在雨水里的乡村,隔着山林树影间可以闻见的烟火气,那些在缥缈日光下、蒙蒙细雨间、冰天雪地里的孑然茕行,那个奔走在坑坑洼洼的十年生涯里一往无前的身影,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叫李雪莲。

李雪莲,是一把刀子,斩去时光。她不懂得收敛锋芒,不懂得积蓄锐气,只懂得鲁莽地横冲直撞,有的只是那一腔红了眼眶的杀意。这把刀还很钝,没怎么打磨成真正的利器,背叛她的前夫秦玉河,那些在程序框架下履行职责却不能如她所愿的法官、院长、县长、市长,都是她曾动过念头试图手刃的对象。她并不清楚或并不在乎杀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更不可能真正计算与掂量这些人究竟值不值得让她赔上自己的一生,她就像是刚刚从生铁锻造而来,还来不及淬上一层凉水,那样直愣愣地冒着冲天的火光和热气。

她只知道她承受着无限巨大的冤屈,但这样的冤情,其实更像是一种怨情。她怨恨着秦玉河把这场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还给泼上了潘金莲的脏水,她怨恨着法院在这个她痛恨的结果上不断地盖章证实、坚持落定,她怨恨为什么向上级一层层申诉最后却落得自己愈发狼狈不堪,她或许也怨恨那个悬在她头顶的二胎政策让自己原本应该迎接新生的人生最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击溃,可能,她还隐隐怨恨着当初提出这个主意的为什么恰恰是自己。她在风雨倾盆里奔波求情,在烈日当空下坐地鸣冤,但得不到结果。她想杀人,可她这把刀却没有什么力量,她需要别人的帮助来摁着他们,她才能把刀一个个捅进去,可她最终也没能拉来援手。她只知道把刀往何处使去,却不知道如果使力,更不知道用刀的章法。

她只是一把无力的刀,因为无力,所以只能借力,这把刀子被迫着改了道,选择冲上北京告状,和所有她无法再直面的力量一路背道而驰。结果她误打误撞地割开了一圈自上而下的皮囊,挖出了鲜血淋漓的豁口,可她心头的怨气却仍然没有得到填补,那里像一座孤零零的悬崖,四面八方刮着空洞洞的风,呜咽着,喘息着,都是她自己的声音。但她多少领悟到了,她至少真的是一把刀,就算不能杀人,也可以伤人,她不是废铁。所以,后来的十年间,她再无法停止告状的动力。即使再也没能成功闯去北京,但这一次的一战成名,已经足够成为她在午夜辗转之间,落在枕边的温热的梦。那些向来涌来的低头哀求、围追堵截、严防死守,成为了她荒凉的人生里唯一余留的快慰。

无助的李雪莲。

其实,如果将这把刀理解为势单力薄的孤弱女权向男权世界伸缩出的反抗与挣扎,似乎也顺理成章。她的前夫因为她结婚时不是处女就将她指责为淫妇,她因为对生育的需求而被动牺牲掉了婚姻但最后生育的梦想也一样成为泡影,她的杀人计划里除掉一部分男人的代价是通过发生媾和借助另外的男性力量完成,她的性权利、生育权利、婚姻权利,自始至终都在一条被不断消解的路途上渐行渐远,可她从来无法察觉,这恰恰是她真正应该感到冤屈的地方。但她心头一直回荡的,只是所有郁结难舒积攒下的怨恨。甚至于当她被赵大头强迫着侵占之后,她不仅仅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而是生出了终于有人愿意聆听她心头多年斑驳的幻觉。她奋力追逐的,从来不是一个申诉冤屈的渠道,而只是一个倾诉怨屈的出口。站在黄山上的那一刻,她仿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锋化成绕指柔。而在砸下热水瓶的那一刻,她一定清醒到,她终究是一把刀,不该被高温熔化,遍体的伤痕都是镌刻。

她的十年上诉路,最后终于秦玉河的意外亡故。就像在我们的生命里,都曾怀着隐隐的期待去展望过一个美好的结局,升华出万千种渴盼,到最后却只是等到了灰头土脸地结束,那样无疾而终地潦草和枯萎下去,仿佛竭尽浮生翻腾的海水,只扑打到了一块冷却的礁石。她将一把刀的命运交给了一捆上吊绳,可她没能死成,因为她的一条命,会坏了人家果园的风水。她的命,在旁人眼中,从来不过如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条新的路子生活,她含着泪,仰头一笑,满满的天光温暖得像是要化掉她,可这却是她毕生之中最锋利的一刻。

李雪莲,是一把尺子,丈量方圆。这把尺子,原本自己都是不正不直的。她的出发点,是要将人情凌驾于法理之上。她始终执拗声讨的,从来不是一个被蒙蔽的真理,恰恰是她自说自话的无理。然而最后,她却又成为了一把丈量出更多人不端印迹的标尺。合法合理的离婚程序,她认定了是假的。因为她约定的承诺被背叛了,因为她理想的家庭被打碎了,因为她倾注的牺牲被磨灭了,所以她不甘,但对于她自己一手酿成的错失,她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正视。这就导致了她层层向上的告状成为了洪水般的生命里唯一的宣泄,一层不成就告向上一层,尝到战果就一告十年。她无心插柳造成的威力,变成了她自己安身立命的动力。她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上告,这是她最强大的一层武装。她就这样失去掌控地被他人看作一个孤独的恐怖分子,一颗异化的定时炸弹。

每年一届的人代会,短短几天时间背后的风云涌动里,上演着李雪莲十年如一日地奔逐,各级官员十年如一日地围堵。这是李雪莲一年才能赶上一回的机会,也是官员一年唯一需要倾力保住的平安。他们只需要这几日的平安,一年就能混过去。但这场牵动着除他们之外还有更多人命运的大会,最后留下在拍照的闪光之间,只有每个代表八分钟的发言时间。这是荒诞的,但更是惊悚的。

看演出的干部们。

一台庞大的社会机器要维持平稳运转,需要每一个零碎部件都各司其职。所以法院最后只需要维持住他的框架里公正的审判,但对于一个法盲的妇女却不愿意施舍一点点多余的耐心解释这套程序。所以县长最后只需要推出信访局长挡走所有的上访者,而面对求告到他面前来的人可以堂而皇之装傻离开。所以市长最后只需要保住省长来巡查时所谓精神文明的体面,所有藏在底下的污垢只需要遮掩到不见天日的地方去就好。所以各级官员只需要在每年开会的前夕对李雪莲嘘寒问暖威逼利诱,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尝试走进她的心里去理解她的苦楚。所以在长途大巴关卡巡查的人员只需要拦截住那些没有身份证的人在人代会期间无法进入北京,为此将一个发烧到浑身滚烫的女人扔在荒郊野地里也无所谓。所以医院的医护只需要为了那几百块的住院费一直穷追不舍步步紧逼,一个病人的生命和尊严在他眼中一文不计。所以全城的警力只需要听从上头的指示倾巢而出日夜盘查,却浑然忘却了他们是在用追捕一个重刑犯的规格去对待一个仅仅是要去告状上访的农村妇女。

所有的一切在这套程序里都显得那样的正常,每个人都看似笃行着自己的职责,就那样各自抱着双臂、抿着嘴唇地隔岸观火,或者为了书写从大局出发的正义,而兢兢业业地冲刷凝固在地面的斑斑血泪。唯一的异数就是李雪莲,作为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命个体,在这台社会机器里,她原本或许连一枚螺丝钉都算不上。她的天职就是顺从和安分,乖乖地待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永远做一辈子蒙昧的愚蠢的良民。可是她却选择了成为一个刁民,那样固执地冲破圈养她的笼子,去挑战她原本永远也不该明白的事,去触碰她原本永远都不该企及的人。所以她注定要被压下去,各种各样人为的力量强制涌来,甚至最后连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要炮制出秦玉河的死来断绝她生生不息的念头。因为一切都是融洽祥和的,一切都是幸福安泰的。每一年的民生大计,就勾勒在这样歌舞升平的大局之下,上上下下顺顺利利,祖国大地其乐融融,而在那些被牺牲掉的叫做“小节”的地方里,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藏在最底下被埋葬的累累白骨。

故事本身足够庞杂,也足够动人,但我却不解自己为何在观影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感觉到如坠云雾,直到渐渐梳理清楚,我才明白到这种奇怪感受的来源。电影的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要去解构这样一个人物,最理想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取巧的结果是做出取舍专注一个层面讲清讲透,而偏差的结果就是每个层面都有所涉及却都只是隔靴搔痒,最后导致人物呈现一种空虚的缥缈感。

影片中李雪莲坚持告状的动机有好几种,但展现得均不充分:第一点,婚姻被背叛,房子的利益被侵占。这一点应该是电影在前半段的大篇幅下观众所能见的唯一动机,但更多只存在于导演的旁白和人物台词里,李雪莲平静叙述的仿佛只是旁人的故事,而在人物的状态上,不知道是否因为喜剧效果的考量,却大打折扣。第二点,被前夫指责是淫妇,污蔑清白。在这场戏之后,故事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线头,也就是本片的片名,成为主人公的申诉目标。但是这一事件对于李雪莲的杀伤力,只有旁白提到一句“村子里都传开了”,却看不到村子里有其他任何人对她指指点点的段落,这样效果就显得尤为薄弱。第三点,把告状当作了生活的一种支撑和动力。从告了十年的坚持不懈,到“十年后”这三个字的一晃而过,她突然决定不再申诉,这中间就真的只有一行字幕的距离,再无他物。别说片中的一众官员不肯相信,就是荧幕前的观众心头也会有无数的问号。诚然一个人的执拗和释怀其实本就是无序的,但无序并非是无理。李雪莲死灰一般地道出“过去放不下,但今年放下了”这样的话,但烈火是如何熄灭,死灰又是否会复燃,我们却不得而知。第四点,孩子的流产,一个母亲的执念。这一点原本是非常正当的理由,却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被作为一个包袱丢出来,不仅锐减了整部电影戏谑讽刺的效果,也欠缺了一锤定音的说服力度,更加不可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而人物设计上的问题又影响到了故事走向的动摇和重心的偏离。在这部电影里,李雪莲的经历显然是一条引线,它试图串起的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官场现形记”,但在这条野心的道路上,整个故事却又不受控制地摇摆成了李雪莲的“一把辛酸泪”。但在人物动机没能充分建立的情况下,观众不仅不可能对李雪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连对她产生逻辑上的认同都非常困难。而对官场众生相的描摹,最后也奇迹般地回到了一条反思工作、弘扬正气的轨道之上,对体制和程序的质疑,却完全矫装成一种上情难达下意的粉饰理由,高高举起的重锤,变成了带着一点点酸醋气轻轻落下的拍打。

“潘金莲”与范冰冰

不过,尽管李雪莲是一个抱持着缺失和遗憾的人物,但范冰冰却贡献了一次兼顾难度和格局的出色演出。在本片众星捧月的表演格局里,虽然一众男演员的出场和演绎就像是鳞次栉比点亮的星星光芒,那样行云流水而自然顺畅,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固执地说一众男配盖过了范冰冰的光彩,这样的论调显然是刻板和偏见的。与其说众多男演员是在为她衬托搭戏,倒不如承认其实作为女主角的李雪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核心,而更像是绣工穿针引线的手指,可一旦指尖失去了灵巧,就不可能织就一袭华丽的锦绣,这才是这个表演最大的难处。而范冰冰最后的演出无疑是化解了这一点,抽丝剥茧,破茧成碟。

她身上棉布质地的衣料,她脸上红扑扑的印子,她夹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生涩的口音,她手头擦着香油腊肉的局促,她寻常坐立的麻木空洞、跪拜神佛的虔诚痴嗔、蹲地画圈的无神自语,所谓扮演村姑、打破花瓶的形象牺牲其实并不是这个角色真正的重心,但她依然贡献了这些真实自然的细节状态,与周身的那片水乡村镇融为一体。

十年前蓑衣斗笠下眼光里小心翼翼跳跃着的期盼和希冀,十年后擦着桌椅板凳被一地鸡毛压得狼藉的颓败和凋谢,两场同样和王公道对峙的戏里,从她不同的肢体幅度里已经浸透了时光的流逝与沉淀。她的眼神可以灵动如浮水,也可以呆滞成枯木。急于杀人泄愤的偏执,四处奔走申冤的倔强,不断碰壁无果的困顿,卸下多年重担的轻驰,发觉欺骗醒悟的爆发,多年夙愿抽空的死灰,一别经年归于的平静,她的神色,她的语调,她的步态,她的动作,是一直在起了薄薄云雾的山间流动的风,是时光荏苒的变幻里曾经破碎又重新聚合的烟尘。

没有频繁呈现的表情特写,没有着意安排的高光时刻,也没有持续占据的戏份空间,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她将一个被压缩化、工具化、符号化的角色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光彩。你厌恶她的愚昧,却又同情她的抗争,你为她的荒谬而发笑,但更为她的坚守而沉默,你感叹着多少人有那么点儿无辜地被她牵连着拉下了马,可还是不自禁怜惜她曾经熊熊燃起过的希望却又被伤透了心。因为你已然相信,范冰冰,她就是李雪莲。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角色生活的痕迹,而是一个生命流动的状态,不是一场又一场风暴的叠加和袭卷,而是不断延绵的流动的向汪洋滚滚逝去的河水。她演绎不仅是李雪莲这一个人物带着温度的体验,更是被她穿插和串联起的众生百态。

关于范冰冰,这个女人,带着她生命里那些风风雨雨的纷扰,继续搅动着这部电影里大开大合的纠缠,从戏里的破格村姑和十年上诉,到戏外的美妆华服和头条新闻,她一直身陷在斑斓的漩涡里,演绎着一本用明晃晃的姿态惊动着许多人的故事,永远浓烈,华丽彻骨。

关于李雪莲,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落点是什么?是她的无理取闹、胡搅难缠,还是她的执拗固拙、负隅顽抗?我始终记得的,是她站在黄山上的那一刻,曾经那样转瞬即逝地想象过,她要躲开家乡,躲开北京,躲开生活里的一团乱麻,哪也不去了。那一刻的她,一定是突然才发觉到,原来除了从家乡走到北京的那一条路,这世上还有这么多被自己错过的风景。

关于李雪莲的故事,最后变成笑谈,然后渐渐被人遗忘。她曾经那样执着而热切地倾诉着,盼望有人能认真听一听她的故事。而多年之后,说起曾经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苦痛,她也只是云淡风轻。所有人都在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她也安静了下来,认真地听着旁人说。大家说着说着,一块儿笑起来,她也跟着笑。仿佛故事里的人,不是她自己。仿佛一桩无尽悲凉的喜剧,又恰似一场异常热闹的悲剧。

我不是不是潘金莲(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我不是潘金莲》把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表达地很清楚了,但是这个表达在我看来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染力。因为分房子,于是有了假离婚这件事,不小心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怎么讲这件事都是毫无道理的。厂里为什么制定了这样的政策大家却没有对政策提出质疑,却要用这种手段来骗房子?感觉上就变成了分赃不均于是开始告上法庭。从根源上讲,这件事情就跟法官、跟县长、跟市长跟所有的官员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他们确实有错,但在李雪莲这件事情上没错。

电影开始转折的地方在法官的判决她不服,去院长,去县长,去市长,去省长那里告状受挫。这些官员们躲避群众,推诿责任的嘴脸暴露无遗,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关心这件事情,只是看到有人上访就下意识地采取手段来制止上访,也可能是觉得这件事本身很荒谬,但是我觉得想表达的是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有与群众沟通的欲望,只是选择一味地采用他们认为可以的方式去压制而不是开放。其实跟很多电影电视剧里表达的医患纠纷差不多,患者只想要一个道歉,而医生却认为道歉就是怂了,就是认了自己有错,有些东西说不清楚,所以最后的结果总是不那么美好。

但是从这件事情来看,这些官员也毫无关心这件事的必要,而且更无趣的是电影在反复地用一种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表现官场对话,总是想要在一些其实不怎么应该增加笑点的地方放了一些笑点,有些让人莫名其妙。

相关文章:

  • 董蛟申方园相声《恋爱日记》台词完整版
  • 金霏陈曦陈印泉小品《公园相亲》台词/北京卫视2016春晚
  • 贾玲 赵千敬小品《剩女的烦恼之出乎意料》台词剧本
  • 宋小宝小品《养老院相亲》台词剧本/今夜百乐门161008
  • 贾玲沙溢沈凌小品《懒汉相亲》台词剧本
  • 黄晓娟 句号小品《相亲进行时》台词剧本
  • 郑园园李浩小品《吃饭请关手机》台词剧本/我爱满堂彩
  • 魏三 崔大笨小品《潮儿倔爹》台词剧本
  • 刘亮陈明昊部队题材小品《陪练》台词剧本
  • 句号小品《黄海魂》台词剧本(部队题材)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